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迹特征怎么看

(2021-07-16 09:30:31)
    今天比较空闲,说说我是怎么看能力验证笔迹的吧。首先笔迹看上去内容字迹很像,但布局和排列明显不行。检材书写速度较快,无伪装,运笔风格是那种甩笔结合顿笔动作,就是起笔重、往轻处一甩。有时候又在收笔猛顿、甚至顿过头回笔。而样本呢?行笔很踏实,笔尖匀速匀压的在纸张上磨出来的。检材犀利,样本圆润。特征呢,页、支、租的偏旁,还是有点像的。但是细看页的搭配位置、房的内外位置、款、年等,差异还是不少。单纯从笔迹特征上说,还真有点麻烦,有像的有不像的,硬否还有点危险。但配合两者风格和布局一起看,否就没问题了。
    跟公安部盲测的王京笔迹有类似之处,就是对抖动的认识问题。摹仿造成的抖动,应该是虚抖,因为慢而造成的手的自然抖动传到到纸张上,所以该抖动必然有一个条件:就是轻。不然你把笔牢牢的戳在纸张上,手抖也传到不下来。摹仿的抖动有两个条件:慢、轻。因为想摹仿更像,只能慢。想控制笔往不熟悉的地方运笔,只能轻一点。所以,就像王京和杨巧,在很多笔画正在拉直线时,正写得流畅呢,你抖什么呀。如果了解抖动的原理,这个笔迹包括王京的,很容易不能当做摹仿抖动。既然抖动不是问题,那我们就对抖动视而不见,去重新看待检材笔迹。检材运笔还是挺自然的,当成正常笔迹检验,这就很简单了。
    有人说如果某人经过充分练习怎么办?既然充分练习了,还抖什么呀!有人说自我摹仿自己笔迹怎么办?傻子才自己摹仿自己笔迹,万一摹仿太像了人家看不出来还鉴定成自己字怎么办?所以自己不想承认自己签名的话,通常就是伪装就得了,不用这么复杂。笔迹检验,特别是签名,根据各人不同变化多端,我们挖掘的是他的动作、是他的书写习惯,笔画只是表象、是我们挖掘的线索。我们不能机械比对,特别不能根据案情先入为主找相同找不同,甚至花太多的心思在琢磨出题人挖的什么坑。为什么人造的案例跟真实案例不一样?案子没任何不一样,是你的心态不一样,不是在问案情,就是在琢磨坑,就是不去看特征。有人说杨的木的一撇大了。我想怎么撇就怎么撇,你管我撇到哪呢。撇的先直下、再小悄悄的一撇收尾这个动作你看到了吗?有人说杨右边的头仰高了。你管我仰多高干嘛,有个仰头动作你不去抓。两个字的大小、间距、下沿线趋向、四个偏旁的相互位置,摹仿都能照顾到吗?所以说,笔迹检验,我们是通过字迹去寻找笔迹,而不能停留在二维的找相同找不同上面,如果只会看二维的搭配比例什么的,不去上升到手腕的动作、速度、压力、节奏上,说明你还没有掌握签名笔迹的检验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