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讲课期间,去参观一家鉴定所。他们正在为一个案子发愁,犹豫了几个星期了定不下来。案情是这样的:甄某和贾某都是文物商人,2004年贾某将几幅字画存放于甄某处,甄某给贾某出具了收条。今年,贾某再次找到甄某索要字画,甄某说2008年不都还你了吗,当时的收条我们不是当面撕毁了吗?谁知贾某又拿出一张收条来,让甄某立刻傻了眼——这明明是当年自己写的那份收条啊!不是自己亲手撕毁了吗,怎么又出现了呢?难道是当年贾某玩掉包让自己撕毁的是假收条,而现在拿出的才是真收条?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3ZH00SIGG.gif
   
怀着一线希望,甄某要求鉴定该收条是否复印件。
   
案子到了鉴定所,鉴定人很快确定检材收条不是复印件,却非常奇怪的发现收条字迹没有笔痕。难道是使用什么先进方法转印上去的?但根据字迹笔画的颜色及浓淡分布,又搞不清到底是什么方法形成的,百思不得其解。
   
我拿到收条原件后,发现该收条字数较多,笔迹书写流利自然,是甄某的字没问题。字迹笔画类似蓝黑墨水书写,但又比较淡,像是蓝黑墨水兑了一半水书写那种味道。显微镜下观察,笔画中间的墨色较淡、偏蓝,笔画外围有的地方有较浓、偏黑的现象。有的笔画很奇怪,一笔的笔画一半是浅色的一半是深色的。没有粉点,肯定不是复印或激光打印的。没有其它色点、没有喷墨现象,肯定不是喷墨打印机打印的。根据墨水跟纸张结合的状态,肯定不是胶板印刷或其它油墨类印刷的。所以我初步认为是用兑了水的蓝黑墨水书写的可能性较大。
   
拿起收条宏观打量。发现该收条背面隐隐约约粘了浅浅一层复印的文字,是一篇有落款的网上文章。上网一搜,果然有这篇文章。奇特的是,这篇文章的落款日期正好是检材收条的落款日期:2004年4月26日!哪有这么巧的事,从来没见过、没听说过,也想象不出来,写个收条正好写在了复印个有落款时间的复印纸背面,而且日期正好相同!我分析,贾某应该是害怕做书写时间鉴定,能够鉴定出收条是近期形成的,才想出这一招来。而正是此种拙劣的画蛇添足,正好暴露出这张收条一定是假的!
   
于是找来光源,在侧光下重新仔细寻找笔痕。发现所有的字迹均没有笔痕,而且在字迹笔画正中,纸张的纤维凸起完整,完全没有被书写压力压平现象。至此可以确定检材收条不是手写的原件,是复制件无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复制方法,能复制到如此以假乱真程度,让我们好几个省厅的专家都差点被蒙过去呢?无巧不成书。上个月我刚巧闲来无事在电视上看珂罗版印制精美仿真书画。检材收条上笔画的色泽及墨迹分布形态,正好符合珂罗版印刷特点。且在收条的一个笔画上发现了一处有光泽的黑点,应该是珂罗版上脱落的树脂皮,而其它版型印刷不可能有薄薄的树脂皮脱落现象。
   
珂罗版属平版印刷范畴,是最早的照相平版印刷之一,因多用厚磨砂玻璃作为版基,涂布明胶和重铬酸盐溶液,制成感光膜,用阴图底片敷在胶膜上曝光,制成印版,所以又叫“玻璃版印刷”。珂罗版有其他印刷工艺不可替代的特点。珂罗版印刷全部是人工操作,制版网线极细,墨色极佳,靠不规则皱纹的疏密,表现画面的深浅层次,印品无网点、浓淡层次清晰。且是专色压印,无颜色偏差,能充分表现书画艺术品的色彩搭配、层次丰富的墨韵彩趣。同时又经画家亲自手工局部加工润色,使其锦上添花,其效果可以超过平版和凸版印品,最适合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珍贵图片、文物典籍等精致高级的艺术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