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姜埃利教授一稿三投
(2012-09-05 10:08:51)
标签:
一稿多投姜埃利天津医科大学马腾骧杂谈 |
分类: 浪迹天涯 |
天津医科大学姜埃利教授一稿三投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埃利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存在一稿多投的问题。其一稿多投的论文分别是:
《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
作者:姜埃利 齐卫 张风宝魏世津 马腾骧
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6年2月 第12卷第1期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
作者:姜埃利 齐 卫 张风宝 魏世津马腾骧
中华内科杂志 1996年6月 第35卷第6期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
作者:姜埃利 张风宝 张国亮刘建勇 马腾骧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7年4月 第18卷第2期
姜一稿三投的事实如下:
1.《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第2页第3段:“研究工作中,我们选择了32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7岁,(32~62岁)。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慢性肾盂肾炎9例,狼疮性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2例。透析治疗前患者血液β2-m的浓度平均为12.71±1.09ng/L。人体内β2-m生成速率(G)=7+3ng/min,残余肾功能≈0,选用了NA-69聚丙烯晴膜和F60聚砜膜透析器,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它们对β2-m的清除率为50ml/min和100ml/min。每周透析8~12小时。”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第1页:“一 临床资料 我们选择了32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7岁,(32~62岁)。透析治疗前患者血液β2-MG的浓度平均为12.714±1.094µɡ/L。选用了NA-69聚丙烯晴膜和F60聚砜膜透析器,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它们对β2-m的清除率为50ml/min和100ml/min。每周透析8~12小时。”
2.《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第2页“二、临床结果 将人体内β2-m生成速率,溶质在体内的传质系数,透析器溶质清除率(KD),每周患者接受透析时限再进行数学摄动解的处理,求出β2-m周清除分数值(R),即计算公式如下:(略)
二者两个公式是一样的。
3.《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第2页临床结果第2段:“10例患者使用KD=50ml/min NA-69聚丙烯腈膜透析器,每周8小时透析,R值为29.42%~31.42%,3例患者每周12小时透析,R值为36.54%~41.3%。11例患者使用KD=100ml/min聚砜膜透析器,每周8小时透析,R值为45%~50.67%,8例患者每周12小时透析,R值为49.47%~60.78%。”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第2页结果中表格:
(32例患者不同透析条件下2-MG周清除分数)
|
例例数数 |
|
|
50 |
|
||
8小时/周 2次
3次 12小时/周
|
8 7
9 8 |
29.42±3.28 31.42 ± 2.98
36.54 ± 4.86 41.30 ±2.28 |
45.00 ± 4.01 50.67 ± 6.57
49.47 ± 5.66 60.78 ± 7.44 |
表格与文字都是表述的同一组数据同一个内容。
4.《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第1页第3段:“制作动物尿毒症模型:选用15条健康实验动物犬,体重在29±2.7公斤,结扎双侧肾蒂组织,注入一定量的尿素生理盐水溶液,并使之达到尿毒症状态…”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第1页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制作将健康的实验动物犬麻醉,结扎双侧肾蒂组织,注入一定量的尿素和肌酐生理盐水溶液,使实验动物犬达到尿毒血症浓度…”
5.《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2段第1行:“实验结果表明,每次透析前、后细胞内溶质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在两次透析间隔期间则变化较大。”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结果第1行:“由附图可知,每次透析前、后细胞内溶质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在两次透析间隔期间则变化较大…”。
文2比文1多了一个附图,说的却是同一件事。
6. 《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2段第5行:“这种细胞内与细胞外溶质变化不均一性的原因在于:溶质分子从细胞内转移到组织间液,最后进入血液要克服一定的溶质传质阻力,而溶质传质阻力与溶质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与溶质传质系数成反比。”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结果第1段第3行:“…其原因就在于细胞膜的传值系数与溶质的分子量的大小成反比,传质阻力与溶质的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摘要第4行:“…提示人体细胞内代谢物质的传递与排泄是不均一的,细胞内的物质进入血液需要克服一定的传质阻力。”
7.《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4段第1行:“β2-m分子量为11800,它的传质系数很小,而传质阻力很大。因此,β2-m在两次透析间期依靠其细胞内、外溶质的浓度梯度差被动和主动运转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结果第1段第5行:“β2-MG的分子量为11800,它的传质系数很小,而传质阻力很大。因此,只有在两次透析间期,β2-MG依靠其细胞内、外溶质的浓度梯度差,使细胞内溶质不断向细胞外-组织间液和血液传递,细胞内的浓度逐渐降低,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8.《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4段第4行:“根据人体内β2-m生成速率,溶质在体液,即细胞内-组织间液-血液之间的传质系数,透析器溶质清除率,每周患者接受透析时限再进行数学摄动解的处理,求出β2-m周清除分数值的理论值应>40%。”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结果第2段第1行:“根据人体内β2-MG生成速率G=4~10ng/min,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残余肾功能≈0。采用数学摄动解方程计算的β2-MG周清除分数的理论值应大于40%”
9.《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讨论第1行:“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体内代谢产生的小分子毒素,如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等,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是产生临床急性症状的主要原因,它可以通过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得到缓解。”第2段第1行:“患者体内代谢产生的中分子尿毒素,如β2-MG等,是产生慢性中毒症状的重要因素…”。
《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1段:“尿毒症患者体内小分子尿毒素的蓄积是产生临床急性中毒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通过常规透析治疗得到缓解。而患者体内中分子有害物质是产生慢性临床中毒的重要根源。”
10.《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5段第1行:“中分子清除分数的实际意义是描述透析清除体内某种中分子溶质占透析开始时体内溶质总量的分率。β2-m中分子周清除分数可以客观地反应其在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讨论第3段第7行:“β2-MG的周清除分数客观地反映了β2-MG在体内的产生、血液透析过程中被清除的动态变化。R值的实际意义,即为周透析所清除溶质占体内溶质总量的百分率。”
11.《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结尾处:“2-m中分子周清除分数…弥补了KT/V和平均时间尿素氮浓度(TACurea)只作为评价小分子透析充分性指标的单一片面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使得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价更加完整和更具有科学性。”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结尾:“2-MG的周清除分数的研究…从理论上弥补了KT/V值单室模型未考虑细胞内溶质的动态变化来评价透析充分性的片面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使得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价更加完整和更具有科学性。”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结尾:“对Kt/V值应做重新评价。”
12.《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结果第1行:“动物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血液透析可以使溶质在血液中迅速下降,而细胞内的溶质下降较为缓慢…血液透析结束后实验动物犬体内溶质回升,血液中溶质回升时,细胞内的溶质仍在下降,当细胞内和血液中的溶质浓度重新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时,体液中的总体溶质浓度才呈现平行上升。”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结果第2段第4行:“在透析开始时,血浆BUN、Cr浓度相继迅速下降,而细胞内浓度则下降缓慢,当透析结束后,血浆BUN、Cr水平又逐渐再度上升,而细胞内BUN、Cr浓度仍在下降,并分别于1小时、2小时后下降停止,此后随血浆浓度的上升而重新升高。”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讨论第1段第6行:“实验结果证实,透析开始后血浆BUN和Cr明显的下降,而细胞内BUN和Cr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血浆水平…在透析结束后的回跃阶段,血浆水平上升,而细胞内液水平仍在下降,当达到又一相对平衡时,细胞内、外液溶质水平重新平行缓慢上升…”
13.《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讨论第4段第1行:“β2-MG的周清除分数临床使用结果表明,应使用高效能透析器,最大限度地清除体内β2-MG和其他有害的中分子尿毒素,无疑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的慢性中毒症状…”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最后一段第5行:“实验结果提示…使用高效透析器…应使细胞外毒素水平降至所允许的最低值…有利于细胞内毒素物质的清除…维持各器官的功能。”
14.《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4段第8行:“临床结果表明,当R值>40%以上时,由β2-m导致的临床淀粉样变的表现都可以大大缓解和改善…”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摘要第5行:“结果表明,当R值>40%时,患者由于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导致淀粉样变腕管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
15.《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第2段倒数第2行:“这一结果,即房室模型理论在我们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结果倒数第2行:“本结果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了两室模型假设的合理性。”
16.《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讨论最后一段第6行:“它能指导临床医生更合理地确定血液透析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讨论第4段第5行:“因此,2-MG周清除分数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合理的、为每一个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17.《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它与KT/V结合使用可以使得对透析充分性的评价更加完整。”《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对透析充分性的评价。”《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实验结果为合理地评价透析的充分性提供了理论根据。”三篇摘要的最后一句都在说“充分性”。
18.在同一篇论文中也“自己抄自己”。例如《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临床资料第2行:“根据血液透析房室模型理论,人体内生β2-m的生成速率和溶质在体液之间的传递参数,采用数学摄动解进行数据计算机处理,求出β2-m中分子周清除分数…”在临床结果第1行:“将人体内β2-m生成速率,溶质在体内的传质系数,透析器溶质清除率(KD),每周患者接受透析时限再进行数学摄动解的处理,求出β2-m周清除分数值(R)…”在讨论第4段第4行:“根据人体内β2-m生成速率,溶质在体液,即细胞内-组织间液-血液之间的传质系数,透析器溶质清除率,每周患者接受透析时限再进行数学摄动解的处理,求出β2-m周清除分数值…”
19.《血液透析中分子清除分数与透析充分性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1)摘要中:“利用房室模型理论对尿毒症血液透析疗法中溶质在体液,即细胞内-组织间液-血液之间的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
《血液透析中-微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文2)摘要中:“为了研究血液透析对体内总体液2-微球蛋白清除的动态变化,按照人体体液两室模型理论…”
《血液透析中尿毒素两室模型实验验证的研究》(文3)摘要中:“为了揭示血液透析过程中溶质在体液中的传递规律…证实了人体体液两室模型理论的假设”。
20.同一概念,分别用不同词汇表示,已如前述。如文1“房室模型”在此和文3的“两室模型”;文1的“中分子”、“β2-m”和文2的“β2-微球蛋白”、“ β2-MG”;文1的“传质过程”、文2的“动态变化”和文3“溶质传递”;文1的“中分子β2-微球蛋白透析周清除分数应>40%”和文2的“R值>40%”如此等等。
请医学同行、网友和热心学术打假者予以关注,本人将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