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级班修学第一阶段心得报告

(2013-11-26 15:45:04)
标签:

常恒

有一天

有哪些

才是

片段

分类: 菩提学子

初级班修学第一阶段心得报告

                                                                 慧今 

一、第一阶段的修学,哪些内容给你的感触最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哪些改变?

 

    在第一阶段的修学中,我对师父开示的关于无常、生命和幸福有比较大的感悟。

 

    以前我一直生活得比较顺利,不管是身体、生活还是工作,各方面自认为都还不错。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一年前的那场大病彻底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我曾经非常痛苦,也很恐惧,觉得命运不公,也担心自己会随时死去。机缘巧合让我接触了佛法,并走进菩提书院。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心发生了变化。在《佛教怎么看世界》中,师父告诉我,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这本是正常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它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生病后我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和无法接受,就是因为我想抵抗无常,希望自己之前的顺利能一直持续下去,可世上哪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现在想想真是愚痴!

 

    在《生命的回归》中,师父又告诉我,佛教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师父的这段话让我对死亡有了重新的认识:死,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相反它是下一期生命的起点,是化茧成蝶。怪不得庄子丧妻时会击缶而歌呢!这样一想,对死亡也不再那么恐惧了。

 

    对于幸福,之前我认为有了钱就会幸福,但事实上发现虽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可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加,恰恰相反,烦恼却与日俱增。究其原因,我一直以为是因为钱还不够多。看了《人生五大问题》,师父告诉我,幸福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需求的定位,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原因就在于欲望太多,惟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原来我的观念一直是错误的:不断追求金钱根本无法带给我幸福,相反却会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欲望,当有一天欲望无法被满足时烦恼就会随之产生,所以要获得幸福,不是要继续追逐金钱,那是舍本求末,而应该从源头即心态和减少欲望上下功夫,这才是对烦恼的釜底抽薪。

 

二、 对佛法的认识有哪些改变和提高?

    之前学佛一是为了寻求佛菩萨的庇护,二是为了精神慰藉。通过在菩提书院5个月的学习,佛法于我已不再局限于此,而是有了更深的意义。现在的我学佛更是为了完成自身生命品质的改造,并进一步开发智慧,从而走上解脱之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明白了佛法的确可以帮助我解决人生中的困惑和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走进佛法,遁入佛门,共沾法益,共同改造生命。

 

 

 

三、 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人处事上有什么改变?烦恼减少了吗?

    觉得自己比以前淡定了不少,对人对事更包容。遇到有些不舒服的事情自己要起嗔心时,会察觉到并运用佛法的方法——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念头进行观照,将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同时也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意识到他/她也是因为其自身的烦恼而态度不佳,他/她同样也是凡夫心的受害者。

 

    另外,“因缘聚散终有时”,因为意识到无常,所以更能珍惜此时此刻遇到的人,包括家人、朋友。

 

    因为发现物质不是幸福的保证,所以较之以前,现在的我更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了。

 

四、学习上存在困难或疑惑吗?

1.感觉自己还未完全掌握好修学模式,对之前学的法义已经有所淡忘。

2.有时执着于分享,将看法义的目的局限化。

 

 http://s16/mw690/001ZktWegy6EwvJHpEPd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