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丁浅谈舞台摄影

(2014-03-19 17:46:27)
标签:

浅谈舞台摄影

色影无忌

阿丁摄影

佳能

文化

分类: 演出及赛事

 发表时间:2014-03-18,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阿丁SH, 责任编辑:梁爽

“色影无忌”原文链接: http://info.xitek.com/pzreview/paocaisj/201403/18-147756.html

 

阿丁浅谈舞台摄影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财富的增加,中国的文化演出市场日益繁荣,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以说“小演出天天有,大演出周周有”!既然演出公司花巨资请来了各路巨星,必然期望留住活动现场的精彩画面,于是在摄影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以此为职业的人----舞台演出摄影师。

 

    本人是其中一员,一名专职拍摄舞台演出的摄影师。和大多数摄友一样,最初因为喜欢拍照,于是什么山水风光、人物写真、花鸟鱼虫、婚礼聚会、珠宝赏玩.....统统拍,总之:见啥拍啥。在熟悉了器材并技术方面锻炼了一阵子后,便静下心来考虑自己摄影的主攻方向。最终,选择了拍摄演出!部分原因是我的工作和演出有关,部分是因为确实喜欢欣赏各类演出!

    不同于静物、人物写真、风景、建筑等常见的题材内容,舞台摄影考验摄影师的现场敏感度。为什么?因为前者一般来说是相对静态的(或者是缓慢的),拍摄对象可以让摄影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布景、构图、走位,若是棚拍的话,还能利用如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灯光及娴熟的布光,使其几乎能展现出摄影师想要的任意唯美效果(本人没有丝毫小看棚拍的意思,相反,我一直认为布光是非常考验摄影师的 http://forum.xitek.com/static/image/smiley/xitek/smile.gif )!然而面对演出时,这些便不同了,明星的一丝表情、在台上的一个即兴动作、时刻变幻着的灯光效果、台下粉丝的突然举动.....这些都是瞬间出现的,几乎不可能重来一遍,如果错过了,便永远失去了!

    作为一位此类题材的拍摄者,我从器材及技术两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舞台摄影,希望同行参与交流及补充!


    先谈谈器材方面的选择:

一、全力推荐使用全画副相机+大光圈镜头。理由:高画质、低噪点。

    本人习惯使用M档拍摄演唱会、舞蹈、杂技等现场,台上演员动作迅速,经常需要用到1/250s至1/500s的快门,为保证曝光后的画面明亮,必须通过调高相机ISO、使用恒定大光圈镜头的方式来解决;一部在高感光度情况下画面依旧良好的相机便显得尤为重要,能为你的后期省下不少心;这时,全副相机的优势立刻显现!不可否认,在现今的技术下,全副相机的控噪能力明显优于非全副相机(更大幅的相机不适合多数活动摄影师,就排除在外了,呵呵);以5D3为例(本人用佳能),使用ISO 5000甚至再高一点左右依旧能“完美出片”,但用同品牌另一部非全副机拍摄,ISO 3200时的画面便达到了我能接受的上限,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摄影师的工作进行;大光圈镜头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行当里,相信70-200mm/f2.8 IS USM 一定是使用最频繁的一款(f2.8以上更好,至少得f4……如果是职业摄影师),不是为了虚化背景,而是高速快门下,f2.8能保证多数的出片足够明亮!配合安静且迅速的超声波马达对焦,精彩画面的成功捕获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镜头的防抖技术及脚架,有用,但非必须。理由:要根据不同对象作出选择。

    防抖技术本身我很喜欢,但它主要是为了减少相机的抖动对画面的影响程度,前提是:对象是静止或缓慢的。捕捉跳跃的舞者时(除非想拍出运动轨迹或特意虚化),一般都是高速快门定格或者让镜头跟着对象的行进方向摇拍,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拍摄方式对防抖功能都没有太高要求,有时,开启防抖的话会适得其反;由于拍摄演唱会多半需要摄影师在现场来回走动,并从不同高度及角度取景,所以手持相机是最灵活最常用的方式;而有些演出条件不允许摄影师走动,且距离舞台有一定距离需要用到“大炮”时,独脚架便是很好的选择,如:剧院、赛场等,可以帮助摄影师省下不少体力并带来稳定优质的画面;至于三脚架,我觉得还是留给拍摄静态的人或物吧。


三、个人非常推荐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双机双镜拍摄!理由:迅速,便捷。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手快!在变化快速的演出现场,既然不能用一只镜头既用来表现全场又不能用来表现特写(相信多数职业摄影师不会用“走天下”的旅游镜头拍现场),而且不少好画面旨在眼前留存几秒钟,那就事先准备好两套设备,方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抬手记录,将因换镜头而“错过画面”的可能性将至最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演唱会现场的台下大多昏暗,慌乱中换镜头有可能“宝贝”落地,那就得不偿失了!至于手里拿一部相机,另一部是跨在肩上、或者别在腰部、还是挂在背包肩带上,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喜欢的方式,如今摄影市场上有各种不同款式的背包、背带、镜头袋可供大家选择。只要遵循三个原则:相机安全、拿取快捷、自己舒适!

四、选择高像素相机!理由:清晰,方便后期裁剪处理。

    一来如今显示器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杂志印刷越来越精美!读者在欣赏你的演唱会作品时希望能看到发毫毕现的效果;二来即便是该场演出的官方摄影师,有些时候也未必就能在最前方的理想位置拍摄,用手中最大焦距的镜头也只能拍个全身,偏偏要求后期做成“胸像”,如果相机分辨率不高,简直要抓狂了,哈!好在市场上2000W像素的相机一抓一大把(还有3000W以上的),摄友们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而且现在商业图库对照片的分辨率及文件大小的要求日益提高,一张明明构图对焦非常完美的照片却因像素小无法入选精美的画册或杂志封面,岂不可惜!


    再分享一下拍摄的经验及技巧:

一、多从非普通人的视角去取景。理由:制造画面新鲜感。

    许多摄影人倾向于从舞台的正面取景(这本身也没错),但很可能被表演者背后的背景(如LED墙、乐队、台阶、各种金属架等)干扰画面,我则尽可能从其侧前方拍摄,避开话筒,立架,使画面尽量干净、纯粹,而且我认为45度角的脸比较生动立体;有机会从台下拍明星特写时可以尝试把画面拍得斜一点,配合后期裁剪,可令人物添动感哦。至于许多人关心的白平衡,说实话,的确很难掌握,舞台的光线不是摄影师所能控制的,只能去配合并尽量利用,好在现在的相机自动白平衡做得已经相当不错,已经能应付多数灯光复杂的演出现场!当然碰上那些灯光从头到尾基本不变的演出,事先还是测一下光、手动调节一下白平衡吧;同时,我很喜欢逆光拍摄,把演员置于灯光与我的中间(不一定是成一直线),那些光线从歌手背后或侧方射出的感觉很棒!

二、培养敏锐的预判能力。理由:不错过瞬间的精美画面。

    舞台上演员行踪、灯光舞美变幻万千,出片很容易模糊、过爆及欠曝,这就需要对灯光及演员的动作有一定的预判性,及时调整快门、感光度(我习惯用M挡,光圈调至最大或减一档),要养成能预感演员将要快跑、起跳、旋转、大笑、落泪等转瞬即逝的动作的习惯,这需要多看多练,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参观彩排,对演出流程及“剧情”发展预先熟悉,不行的话……就老老实实连拍,也能有效提高精彩画面捕捉的成功率,还有,迅速回放检查片子成功与否,不理想的话马上调整参数及时补拍,慢了的话,画面就一去永不回了。对于拍摄舞蹈跳跃类题材,许多人初学时就习惯连拍,我的建议是:这阶段暂时“点拍”,而不要连拍。刚开始会感觉拍单张抓不准时机,但这恰恰在锻炼你的“快门感”,让你逐渐熟悉舞者在做到什么动作时按下快门才是最合适的,多拍几次之后自己就能很好掌握预判的秘诀了,到时候再连拍成功率会更大哦!


三、拍摄及后期时色调的合理调节。理由:增加现场应有的气氛。

    不可否认,多数情况下我会用彩色照片表现表演的现场,但也不一定:演员一曲结束,周围暗下来,正面追光的时候,由于色彩单一,我经常会马上切换到黑白模式,没有了周边各种色彩的干扰,更体现其面部层次感,我们也就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观察歌者细微的表情及肢体变化上;在一些爵士乐、蓝调之类的小场面演出使用黑白色调,是不少摄影师常用的模式,也的确能起到增加复古怀旧气氛的作用

四、多观察多学习!理由:学无止境。

    由于题材特殊,专职从事舞台摄影的摄影师相对风景、人物写真类的摄影师来说量不算多,加之我摄影起步并不早,并没有在“胶片时代”积累下太多经验,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专业的摄影网站及论坛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我和圈中朋友的沟通,欣赏同胞佳作、分享摄影技巧、畅谈个中有趣经历……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多向前辈们讨教,以及多多现场操练——真理源于实践嘛。

五、一定要熟悉自己的“兵器”。理由:不然有你好看(呵呵)。

    学会使用M档、AV档或TV档(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定,我自己用M档,音乐会快门在1/150S左右,流行演唱会及舞剧在1/320S左右或更高),一定要熟悉自己相机的每一个按钮及菜单,这样就不会在昏暗的现场满头大汗忙着切换了。

六、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许多人喜欢拍摄演出的照片,但你得遵守剧场/赛场管理方制定的规则,不能在明令不得摄影的活动
上拍照,如果能拍,也不要使用闪光的;即使你已经得到主办方的同意,甚至已是该演出的官方摄影师,如果是比较安静的音乐会或舞剧上,除非配备了专门的降低噪声的外部设备,还是尽可能在音乐起到高潮时按下快门,以减少快门产生的噪音对购票进场的观众造成影响。

    以上是我针对舞台演出方面摄影的一些浅述,希望对想踏入这一行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也希望同行们给出建议,谢谢!


 

阿丁浅谈舞台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