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时在姥姥家的四合院里,听到邻居家传来很有意思的歌,回头瞧,正好能看到电视机屏幕,看到三个帅帅的大男生伴随着音乐在舞动着,当时心里一阵兴奋,放佛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烧的红红的火炉和满桌香喷喷的饭菜。从那以后脑海里便有了这三个人的模糊的印象,和那熟悉的旋律,若干年又长大一些,才知道那就是小虎队,从那以后,小虎队的各种专辑、磁带便成为了抽屉里最多的收藏。
正经接触流行音乐还是在12岁的时候,那时候正赶上四大天王、小虎队、林志颖、孟庭苇、谭咏麟……这些港台明星最火的时候,当然还有内地现在很多已经过气的老明星。从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好听的歌,这么帅气的明星,还有那么难懂的粤语。从那以后,零花钱几乎就全部奉献给了音响店,抽屉里的磁带一天比一天多,录音机也是坏了一个又换一个,耳机当然更是三天两头购置的昂贵设备。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每况愈下。
在经历了四大天王等等人物红火后,张国荣、林志炫、罗大佑、张信哲、王菲、齐秦、张惠妹、周华健等等人的磁带也一一收入囊中,之后又迎来了王杰、无印良品、任贤齐、范晓萱、梁咏琪……,然后就到了黄家驹、孙燕姿、羽泉……还有高中时的偶像谢霆锋,这些人,这些歌伴随着我走过了初中、高中和6年的画画道路,也正是因为这些人,这些歌的影响,让我在高二的时候,毅然放弃了美术,转向了音乐的道路。还记得当时告诉父母自己的选择后,父母脸上失望、无奈的表情。因为以当时的专业水平,考一所理想的美术学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也是父母一直以来的期望和心愿。
最后疼爱的母亲不忍每天看到我沮丧的样子,偷偷的隐瞒着老爸,帮我交了音乐课的学费,之后又说服老爸买了钢琴。从那一刻起,就踏上了音乐这条路。直到考上大学,父亲的脸上似乎少了一些不满。
手里的WALKMAN随身听,也换成了SONY的CD机了,各种流行、古典、摇滚、爵士CD碟从此占据了我的生活,莫扎特、威尔第、肖邦、奏鸣曲、普契尼、多明戈、协奏曲、林肯公园、交响乐、席琳迪翁、帕尔曼、德国战车……开始被我的耳朵吸收,CD碟也从半抽屉变成了一个箱子、两个箱子,在校园里永远有那么一个背着运动包,穿着牛仔服,戴着CD机的长发青年。
直到大一第二学期,成为班里男生第一名,放假回家后老爸的笑容似乎多了些,直到大二成为年级第二,父亲俨然已经不是一个印象中严肃的人了,有时候可以聊一聊人生、理想和未来。
还记得大三的时候,宿舍有个娃周末起那么大早就跑出去了,下午两点多累哼哼的回来了,开始没多想,直到几个月后,才听他提起,是去跑婚庆去了(说实话,当时对婚庆这个东西真不明白),说去一次唱4轮歌,给60块钱,很挣钱的,又不累,又练歌。当时宿舍好几个娃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因为有几个是搞器乐的,唱的确实不咋地),纷纷怂恿我们几个学声乐的去参加,一个娃跃跃欲试,而我没有理会,扭头去了琴房。
再过一段时间,宿舍那个跃跃欲试的娃已经加入了婚庆大队的队伍中去了,另一个宿舍有三个人也已经是跑婚庆的老油条了,人们的装备也换成了MP3,楼道里不再有那雄厚、高亢的腔调,更多的是《两只蝴蝶》《我的家在东北》……高音冒泡的大众流行歌。(其实这也是当时婚礼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后,系里各年级开始有几个女生和山大艺校的组织了一个乐队,现在应该叫乐坊,其中就包括我老婆。
当时上课老不见这几个人,之后才知道是去排练去了。偶然的机会去过一次她们排练厅,场地很大,音响设备很是高端,据说太原大型的演唱会才用这样的设备,三四万的合成器就有两个,指挥手里有总谱,每个人手里一份分谱,还有两个调音师,一个剧务,一个司机。定期还有老师辅导形体、表情等。当时真的震撼了,明星的架势也不过如此,如此严格要求的排练下,作品和质量当然也是高质量的。反观现在市面上的乐坊,粗制滥造,随便从学校拉个学生过来,一拼一凑就是乐坊,更有甚者干脆不懂乐器,穿上衣服往那一站,和木乃伊一样的为新人祝福,真是婚庆届的悲哀啊!也正是由于现在这些滥竽充数的演职人员,那些不专业的婚庆公司,不专业婚庆公司中那些不专业的老板、顾问、销售人员,和没有辨别能力的消费者,让乐坊这个曾经高端酒店高端婚礼才出现的伴餐团体,沦落到大街小巷遍地民乐的没落局面。
一晃几年已经过去了,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北京找名师上了课,酒吧里试过歌,参加了考研班,带了高考培训班,直到大学毕业了,工作了,真正加入到婚礼这个行业,切切实实渗透到这个氛围中,作为一个从事多年音乐学习和工作的我认为,其实婚礼音乐真的应该得到我们每一个行内人的重视,不管是仪式前后的轻音乐,仪式音乐还是迎宾伴餐乐队,别不管风格、时期、调性、旋律,仅凭个人喜好胡乱往上凑。
写了不少,有点累了,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