燊海井,古盐都自贡的一张历史名片
今日的自贡,曾经是古盐井的王国。据自贡市志记载,“自贡”之名源于著名盐井自流井和贡井,系两口井两个区域的合称。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贡由盐业“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走过了因盐设镇、建县和置市的道路。城市地域以盐井盐灶、产区产场为范围,逐步形成今日城市分片集中,成组成团,相对独立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的风貌;人口以直接和间接从事井盐生产、经营为主体,交通以运盐道路为网络,商品交换围绕盐业而繁荣兴旺,文化道德、城市建筑、民俗风情、音乐绘画等,多保留着浓郁的盐业历史特征。
自贡井盐业生产历史悠久,遗存有一批古盐井。民国3年(1914年),仅自流井构造上“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一万一千八百余眼”。上世纪五十年代普查,保存完整的尚有1000多口,不少为卤水和天然气同采,有的至今仍在生产。最著名的盐井遗址为大公井、小桥井、燊海井、东源井等等。
古老的盐井,这是自贡人经过1900多年的漫长盐业史,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毅创造的历史奇迹。以自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凿井技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独占鳌头。古往今来,这个奇迹塑造了一个城市的灵魂。
然而,当2008年我第一次来到自贡的时候,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百业兴旺,一片繁荣,唯独没有见到人们传说中的“天车”(井架)林立的场面。我问贝奇:“号称盐井的王国怎么见不到盐井?”贝奇笑着说,“见不到自贡天车林立的景象,是因为你来迟了。”
原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凿井采盐技术已经被现代化的真空制盐技术所取代,古盐井或寿终正寝,或被淘汰。废弃的“天车”大部分被拆除。据说,位于大安区扇子坝原来保留的几部可以作为盐都名片的著名井架,也因管理成本太高而被拆除,令现在的自贡人每念及此还痛心疾首。好在留下了一个超千米的燊海井,这是迄今为止自贡尚存不多的古盐井遗址之一。
对于燊海井我并不陌生,它位于大安区大安街。记得我乘35路公交车多次路过燊海井,但从来没有下车去参观过。在我的印象中,它看似一个不起眼的民间小院,八字朝门,天车低矮,貌不惊人。正因为它貌不惊人,就没引起我的兴趣。旅居自贡四年我从没光顾过它。
去年秋,我回到哈尔滨。在与老朋友们相聚时也常常聊起自贡。有人问我,自贡的盐井也和我们东北农村的水井一样吗?只不过我们的井里是水,自贡的井里是盐?这一问,令我汗颜。说实话,我真没见过盐井,也不知道这井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知道,我对自贡的盐业史知之甚少,对于古盐井也是孤陋寡闻。
今年春节过后,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着一定要去燊海井参观,想从这里开始,触摸和探究自贡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1月30日,是我的生日。郭恒开车陪我和贝奇去江姐故居参观。在回来的路上,郭恒知道我想去燊海井,就转到燊海井把车停下。由于天色已晚,参观的时间不足,只是在门前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赶回。直到2月
21日,我才又一次只身来到燊海井参观。
走进燊海井才知道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古盐井遗址,却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在钻井技术史上,堪称世界之最;1988年燊海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同年1月,国务院公布燊海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以燊海井为主要载体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又被颁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贡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燊海井遗址不无关系。
展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燊海井的详尽资料。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凿成。井深1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当时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立方米,并能日产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气,可供生产14吨盐的燃料。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引得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井繁华。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00多平方米就有一眼井。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这眼深井,到后来卤水量逐渐减少,乃至枯竭,然而天然气层却取而代之,源源不断,日产8500立方米。直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燊海井因产量减少而停产。后来安了抽气机,用管子抽气,将气送至灶房,供现有的八口圆锅煎盐之用,每班有几个盐工操作,班产原盐两吨左右。
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燊海井进行了全面的复原性维修,按原有的布局和结构“修旧如旧”,恢复了历史原貌。复原后的燊海井仍采用原始的人工制盐技术,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作为古盐井的旧遗址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解说员说,这里的大车、木碓架、卷扬机等所有的工具都是老古董。
在燊海井,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盐井原始风貌,还可以现场目睹古老传统的制盐工艺。因为在老灶房里还保存着传统敞锅熬盐的独特景象。据介绍,制盐工艺共分为四大流程:一是提清化净,将卤水排入圆锅中烧热,随后把准备好的大豆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经过8个小时的熬煮,分离出杂质,以提高盐质。二是提取杂质。三是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
燊海井用大铁锅土法熬制井盐,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延续下来的古老制盐技艺。走进燊海井的老灶房,你会看到传统敞锅熬盐的独特景象。整个屋内热气腾腾、雾气缭绕,八口大圆锅里的白色液体正在井底自产的天然气的燃烧中翻滚沸腾。制盐师傅正挥动着盐铲仔细地滤去锅里的杂质和泡沫,然后将熬好的盐从锅中铲出装入容器待分装运出,场面原始而壮观。可别小看他们的看似简单的操作。他们说,人工烧盐技术在以前一般是父传子承。自贡烧盐工历史上还曾创立过财神会,规定传师授艺只限会员。
我看到燊海井的井口上方是高达18.3米的井架。自贡人把这种外形壮观,呈A字型的塔式井架称为“天车”。它是以“堆积木”式的方法,把数百根甚至上千根杉木层层往上累叠,用篾索捆扎成若干外圆中空,从低到高逐渐收小的木柱,并在空中交接而成。然后安装被称为“天滚”的滑轮,再配置各种构件。整座井架立放井口,没有地基,地面是用篾绳作拉式支撑,一般有数十米高,不仅有很强的荷载能力,还有很强的抗震和抗腐蚀能力。据说历史上最高的“天车”
叫达德井,居然有113米高,曾与143米高的自贡电视塔比肩,可惜后来被弃掉了。
我在东北农村见过人工挖井,一般的土井也就一二十米深,如果中途遇到石层就挖不动了,只好另选地方。自贡属丘陵山地,地下肯定都是石头,怎么也无法想象,在没有蒸汽机,也没有电动机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怎么就能在坚硬的石地上凿出上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井来?
在燊海井,我找到了答案。这个超千米深井采用的是源自北宋庆历年间发明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这是由木制碓架、井架、滑轮、绞车组成的一套完整体系。这套设备体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够科学的。运用这套设备钻井,先是倒碓。工人站在碾架上,足踏碓板,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接着工人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冲击顿钻,如此一踏一跳,锉头一起一落,反复冲击顿钻,然后再推动绞车,通过滑轮,将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钻凿出的泥浆碎石提取出来。所以燊海井的凿成,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钻井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体现并饱含着我国劳动者的智慧和艰辛。
据史料说,自贡历代开凿的盐井,在民国初年就有12000多,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清代以后开凿的大量新井。其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有人算过,若以每口井平均深度三百米计算,即等于靠人力钻穿了四百多座珠峰。那年头,钻这么深的井谈何容易!在蒸汽机没出现和现代化钻井技术没普及前,凿井均是用人工一脚一脚地捣碓而成。像这样凿成一口井,往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问,其风险极大。不少老板为凿一眼井,耗资甚巨,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走在自贡街头,虽见不到“天车林立”的磅礴景观。但却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以“盐”以“井”为显著标志的历史和文化。
由此,在自贡衍生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自贡市区内的由井、灶、盐商号直接演化而来的路面、街名、桥名、校名、厂名、乡路名、公园名等比比皆是,可谓一步三“井”,无处不在。记得我在2008年初到自贡时,熊永铭、邱明江夫妇第一次宴请我的饭店名字就叫“盐帮菜”,当时我颇为好奇。据说,在自贡,与井盐生产有关而命名的居委会如盐店街、火井沱、进盐坝等就有十几处。因与盐业有关而命名的街道,小巷,如牛屎巷、盐水沟、高山井等竟达几百处。人们只要听到这些地名或看到这些地方,就可以想象到在某个时代,某个地方曾开了一眼井,设置了一口灶,或开设了一个盐业商号,无处不铭刻着自贡盐业史变迁的痕迹,无不引发人们不尽的遐思。
今天,我站在燊海井的面前,仰望那高高的井架,仿佛看到了自贡的祖先们那赤裸的青铜般的身躯,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地下的宝藏,在他们的脸上背上,流淌着带有咸味的汗水,这汗水浇灌着他们的生活,也铸造了他们的历史。历史离我们远去,但燊海井还在,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张古老而珍贵的名片。
走出燊海井,回头再望,那饱经沧桑的燊海井在雾霭中巍然屹立。它没有被岁月湮没,仍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和荣耀,然而自贡人没有在盐井王国中陶醉,他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上下求索,奋力前行。
在燊海井门前,一条贯穿东西的高等级公路去年剪裁通车。沿着这条大道东去,一个计划投资466亿元,号称自贡一号工程的大安东部新城正在兴建中……
http://s12/middle/6c9d5c3egb9854a3c8f4b&690 远望燊海井
http://s10/middle/6c9d5c3egb9854aa81cb9&690
深海井遗址正门
http://s16/middle/6c9d5c3eg78f3ba7ad0ef&690
http://s6/middle/6c9d5c3egb98549492825&690
http://s1/middle/6c9d5c3egb9854768dac0&690
2012年1月30日与郭恒在燊海井门前留影
http://s16/middle/6c9d5c3egb98549ec22ff&690
http://s11/middle/6c9d5c3egb985486447aa&690
http://s9/middle/6c9d5c3egb9858babea78&690
http://s1/middle/6c9d5c3eg78f3beb16080&690
当年柜房
http://s9/middle/6c9d5c3egb9855172f418&690
柜房一角
http://s16/middle/6c9d5c3egb985507f4cff&690
柜房供奉财神
http://s14/middle/6c9d5c3egb985510c1b2d&690
http://s11/middle/6c9d5c3egb9858a3dba8a&690
http://s13/middle/6c9d5c3egb985999b29ac&690
游客参观井口
http://s12/middle/6c9d5c3egb9854c5a607b&690
http://s5/middle/6c9d5c3egb9854fae6e94&690
http://s7/middle/6c9d5c3egb9854d0247d6&690
http://s16/middle/6c9d5c3egb9854f346c2f&690
凿井用的工具
http://s8/middle/6c9d5c3egb9858b197dc7&690
http://s7/middle/6c9d5c3egb9858704c2a6&690
井口,地下盐卤就是从这里汲出
http://s7/middle/6c9d5c3egb985896610a6&690
用于汲卤的牛拉“大车”
http://s2/middle/6c9d5c3egb985869f3881&690
木制的“大车”立轴
http://s5/middle/6c9d5c3egb9858896c684&690
制盐车间屋顶
http://s16/middle/6c9d5c3egb985520293df&690
http://s9/middle/6c9d5c3egf3f371dcb1b8&690
http://s10/middle/6c9d5c3egb985843ec9d9&690
http://s13/middle/6c9d5c3eg78f3c0903c9c&690
http://s4/middle/6c9d5c3eg78f3c0985393&690
燊海井既产盐又产气,用自产天然气熬盐卤
http://s2/middle/6c9d5c3egb9858385bff1&690
即将熬制好的盐卤结成晶状盐
http://s10/middle/6c9d5c3egb9854e50a3e9&690
制盐车间一角
http://s5/middle/6c9d5c3eg78f3babb37a4&690
工人将熬制好的原盐装车外运
http://s6/middle/6c9d5c3egb9858780a5c5&690
一条高等级公路在燊海井门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