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的几种写法
(2013-10-03 20:40:31)
标签:
文化 |
文章开头的几种写法
文章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理清思路、引出下文、凸现文章的中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这种方法是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把文章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活动。
这种开头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还不会跑题。
从而揭示了们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生活在集体中多么幸福。这一中心。
3.描写引入法。描写人物和景物来开头,这种方法就是描写引入法。描写人物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等进行描写,以达到人物在读者面前树立一个鲜明形象的效果,描写引入法中还有一种是以描写景物来开头,
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故事情节所处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必要的描写,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突出中心的作用。
4.设置悬念法。在写事的文章中,我们常常把事情的结果或文中的某个片段放在开头来写,以引起读者的疑问,然后再记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这种开头的方法叫设置悬念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读者强烈的兴趣,如《智斗奸商》一文的开头写到的:放暑假的第二天旱上,我和表姐一块儿去买菜。走到菜场的北口,我就看前面很多人。我和表姐紧走几步,也围了过去…
5.对比法。在文章的开头,把不同的人和事物或同一个人和事物的不同时间,
不同方面的情况作对比介绍。运用对比法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为突出,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回忆联想法。由人、事、景、物、等引起回忆,联想、引出下文,展开情节,这种方法就叫回忆联想法。运用回联想法开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
7.对话开头法。以人物的对话开头。这种开头起笔自然,往往给人以新鲜的感觉。采用对话的形式开头,一定要把对话写得精彩有意义,紧扣中心。
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要行选用不同的开头方法,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开头方法。你看,同样一篇文章就有不同的开篇方法。因此,一篇文章怎样开头,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从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出发,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做到新颖明快,言简意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只要掌握开头的方法和技巧,联系实际,勤于练习,就能写好开头,为写好全文打下基础。
作文开头的几种常见写法
例: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鱼,是十月灼火的红叶;是喷薄的旭日,是竟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一路坎坷,一路执着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二、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例:
三、正反对比,辩证说理
例:
四、比兴开头,营造氛围
例: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例:我决心做一个试验:整整一个月里,一句话也不讲。(刘心武《白牙》)
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是别开生面,新颖别致,往往能引人入胜,有的还可起开拓思路的作用。
1.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了当地落笔扣题。如冰心《樱花赞》开头的一段话,定下全篇文章的基调,即赞美樱花,赞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开始用两个“首先”,写凡到日本去的人总要“想起樱花”、“谈起樱花”。日本朋友接待客人的惋惜或挽留,也总是以樱花作为感情的纽带。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是日本的象征,它联结着中日人民的友谊,这就是全篇的主旋律。文章从头到尾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描述的。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既要根据材料确定好要表现的中心,又要准确的概括。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作文时可以随时考虑围绕中心描述,这样容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抒情揭示法。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主题。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在抒发感情中步步深入地引入中心。文章开始就写了“我”无法抑制的思想感情——想把自己感受的一切都告诉祖国的朋友们。一个“但”字既写出了文章意思上的转折,更重要是突出了要表达的重点: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至此,文章虽然讲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并没有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接着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个设问句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却仍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说谁是“无比可爱的”,然后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开头感情饱满,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一开头就使人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开头方法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衬托个别:写被一切事情感动着,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祖国的朋友,是为了突出、衬托“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写“无比可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最可爱的”。
3.倒叙法
这种开头,由眼前的情景,联想起以往的事情,引起回忆,沿着这个思路叙述往事,形成倒叙。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描写眼前看到的什么事物,并给人强烈的印象;二是要揭示看到事物包含的意义,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三是要写由此而联想什么,引出一系列的形象鲜明的记忆。
4.地点和时间法
如《祥林嫂》开头一段话描写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段开头是情节发展的序幕,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文章的主题,但已经为全文渲染了合适的气氛,而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等,与全篇的主题联系极为密切。
5.描写景物法
如孙犁《荷花淀》开篇即用浅淡的色彩,疏落的笔触,把荷花淀的景色描绘出来。文章从高空的月亮写到水面的雾气;从远处的一片白色世界,写到眼前凉爽、干净的院子;从视觉——荷花淀的夜景,写到了嗅觉一荷花荷叶的馨香。这段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的自然景色描写,意境优美,诗情浓郁,使人感到一股醇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开头,即渲染了荷花淀的的自然风光美,衬托出解放区劳动妇女热爱新生活,热爱劳动的内心世界的美,把文章自然地引入了正文。
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和平时训练中,涌现了许多绝妙的开头,现略加归纳,以供大家备考时参考。
1.引名句,起点高远。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
(《问世间情为何物》)
(2)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旋转这只万花筒》)
(3)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原再“误入尘网中”。
(《水的联想。1》)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
(《心星点灯》)
2.借书信,平中见奇。
(1)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
ァ
(《给孔子的一封信》)
(2)可恶的标准答案:
(《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3)
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
(《谏屈原书》)
(4)臣征言:
臣昨日读《韩非》见一事:宋有富人,雨大而坏屋舍,其子与邻翁俱言曰:“室坏而不修则贼至也。”果之如此,富人嘉其子之惠而疑邻翁者,何也?子与之亲而邻与之远也。
(《陈情表》)
3.
作排比,造势磅礴;
(1).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
雄鹰穿过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
骏马突破级绳的束缚,奔驰原野;
海燕则冲向更猛烈的暴风雨。
(《摆脱束缚》)
(2)、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缤纷,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碧玉青翠欲滴价值可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终能成就平坦大道和万丈高楼;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暇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正焕发出独特的风采。
(《是金子,总会闪光》)
(3)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
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
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
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
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
((《心灵归属何方》)
4、趣拟人,别开生面。
(1).“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
(《什么才是美》)
(2).你这跳跃的精灵,欢快地奔跑着,从远方缓缓地流过来,带着无尽的故事,流入我的脑海,哦,水啊,我看到了,看到了你曾经的过去。
(《水的联想》2)
(3)、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了一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
(《一粒种子》)
5、巧设问,发人深思。
(1).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
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