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少人认为,双十一已经耗尽用户的“万贯家财”,现在继续来一个双十二,会有戏吗?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超越双十一,那肯定没戏,但是电商并不仅仅只有超越,还可以有更多。
延续电商“活性”
通过线下商场购物或通过互联网购物,用户最终的需求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用户购物的方式、渠道、支付方式。对于用户来说,巴不得线下商场能够天天做活动,每天都是周年庆,那样每天都可能购买到“廉价”的商品,在同样商品的情况下,能够便宜几十块甚至更多,谁不高兴呢?哪有那么多任性的天蝎座呢,那不叫任性,那叫傻。
线下商场的“促销”、“周年庆”活动让人厌倦吗?肯定不会。同样的情况,把它COPY到线上来,电商平台们打造诸如双十一、双十二等活动会让用户厌倦吗?我认为也不会。
电商平台也是需要有活跃度的,它们也需要有“活性”,用户通过电商平台来购物,但是不可能天天在电商平台上购物,大多时候用户是“死”的、处于“沉寂”的状态,可能用户有购物需求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去电商平台。这种情况下,电商平台通过双十二活动,来刺激用户“苏醒”,刺激用户的购买需求,肯定是对的。
双十二是双十一之后电商平台“活性”的延续,购物需求是需要被刺激的,需要有人来“挑逗”,双十二活动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即使双十二用户没有刺激用户区购买商品,但是能刺激用户来打开APP,打开活动页面,了解到相关信息,也是好的一面,总比没事给用户发垃圾促销短信要强的多。
决战移动端
各大电商平台们2014年在移动端卯足了劲儿发力,PC端落后不代表移动端他们也愿意继续“掉队”,万一成了呢?地铁、公交车站、电视广告、纸媒、新媒体等,所有能传播的渠道,全部变成了移动端,而且本次双十二活动更多的都是体现在移动端上面。
据我观察发现,为了此次双十二活动,淘宝、聚美优品、唯品会、美丽说等电商平台的安卓版本在一些应用商店的下载区,后缀均带上了双十二字样,如“手机淘宝—双12版”、“聚美优品—12.12大促”等,国美在线则直接在logo上带上“12.12”,比京东、天猫更牛。
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预计,2014年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超8000亿元,移动端渗透率将达到30%左右。双十一的活动中,各大电商平台移动端的表现都非常惊人,如今双十二更是大力推动移动端,移动端才是未来。
同质化竞争
全世界肯定不可能只有一个商场品牌,电商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平台,如果你还认为电商是天猫、淘宝,那只能说明你还活在2010年以前。当有一家电商平台宣布在某日开展节日营销,另外的平台只有跟上,才能不落后。用户更换电商平台的成本非常低,普通用户也并不只有一个电商平台的ID,各家注册都是免费的,可能有一家是经常购买的,但并不妨碍用户选择国美在线还是京东。
在活动日期上,电商平台们不能落后,必须在同一个“战线”上展开同质化竞争,真正区别的可能是具体的商品,这个和用户的需求、各个商品的销售信息、产品库存等有关,首先得跟上大家得节奏,天猫、国美、京东、1号店、当当、聚美优品、苏宁易购、亚马逊、易购等一个都不能少,谁少了谁就“掉队”,电商平台们输不起。
造节
很多人都在探讨双十一的成功与否,包括双十一的未来等等。仔细想想,线下的各种周年庆活动、促销活动,不都是商家自己打造出来的活动吗?双十一能成为一个属于网络用户的节日,那么双十二为什么不可以呢?
就是要造节,给互联网用户打造成双十二就是用户购物时间的“错觉”,这是属于电商的节日,不属于线下,也不属于传统节日,只属于互联网的方式。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来参与,双十二的价值就成功了,还有来年的双十二,未来更多的双十二,造节并不是只有坏处。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造节总是需要一个噱头的,双十一是一个,双十二也可以成为一个,总不能拉个日子就当做营销的噱头吧,而且还有别的平台宣布参与进来。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只要用户在上面产生交易,产生了购买行为,它的价值就实现了。单纯从销量、从单个活动的盈利来看成功与否,太过狭隘,所以媒体、自媒体一味的从双十二产生的交易额来看双十二的失败,明显是不对的。双十二肯定是有价值的,用户喜欢低价,用户需要购买商品,恰好国美在线、京东、天猫等能够提供给用户这些商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各自的APP后缀、APP logo来看,吸引新用户注册、吸引新用户进入,也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拉长整个产业链来看,即使平台不从商品上赚一分钱,能够获得大量用户也是非常值得的,电商不只是淘宝、天猫一个平台的电商,大家都参与进来,再比服务、比物流、比价格、比用户的需求,电商平台是非常乐意的,盈利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APP的争夺战,要比网站的争夺战厉害的多,在获取移动用户的过程中,谁都不愿意落后,即使天猫、淘宝,也不愿意用户被别的平台抢去。双十二是一个好的营销机会,都不愿意错过,用户喜爱低价,那就围绕低价来做,虚拟红包、打折券等,都能够吸引用户来参与,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