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杂谈: 读儒林外史(二)
(2015-01-02 10:07:03)代表性人物(1)
《儒林外史》写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总数达二百多人。主要有“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中举前后的范进,“忝列衣冠”的严贡生,“胆小有钱”的严监生,“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文治和武功的汤奉与汤奏,由“能员”而“钦犯”的王惠,“穷翰林”鲁氏父女,“科名蹭蹬”的豪门公子娄�、娄瓒,名士杨执中和高人权勿用,蘧府四代人望族陵替史,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牛布衣、牛浦郎和牛玉圃,向鼎及其“老友”鲍文卿,倪霜峰及其儿子们,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祭祀泰伯祠的“引赞”迟均,“为人以忠孝为本”的萧浩父子,沈琼枝和赵姨娘、王太太及聘娘,盐商万雪斋、宋为富和方杓之流,孝悌君子余特、余持,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激而为怒”的世家子弟虞梁,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岐和“述往思来”的四客等等。
【正面典型——王冕和杜少卿】《儒林外史》不仅仅是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冕(1287
~1359),浙江诸暨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他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他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王冕的诗多是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儒林外史》一开篇就描写这个诸暨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主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他母亲临终吩咐王冕道:“我眼得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取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他遵循母训,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并在第一回中作为“楔子”
,塑造王冕的形象来
“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的标准。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杜少卿
杜少卿是作者吴敬梓的自比,他怀着高尚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威。他狂狷而豁达,俾倪群丑,轻蔑流俗。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他扶贫济困,乐于助人。他既讲求传统美德,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他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勇敢,正直,善良的人物,在那些个庸庸碌碌的八股文士高大老爷眼中却是另一翻景象
(第三十四回) :
“诸公莫怪学生说,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地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得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得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指杜少卿)。”从高大老爷的骂声中,我们可以从反面听出杜氏三代人的为人,为官,处事与世俗相勃之处。也恰好说明他们讲求传统美德和敢于向封建礼俗挑战的胆量。【历史上的今天】1.学点清史(连载)十八、敲响明朝灭亡丧钟的松锦之战2014-01-02
11:58:072.从“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