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蝙蝠和雷达》文本分析

(2015-06-27 16:18:30)
标签:

教育

分类: 骏马原创

蝙蝠和雷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题目中用“和”连接二者,说明它们之间具备了某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那就读读课文吧。)

1、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晴朗与清朗有何区别?晴朗:没有云雾,日光充足。清朗:凉爽晴朗。查了一下资料,飞机上装有航行灯。左翼尖是红色灯,右翼尖是绿色灯,垂直尾翼顶端是白色的灯。)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个飞机夜航的镜头。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描述了飞机在夜空由远及近的飞行情景,使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形象、生动,目的是引出飞机夜里能否安全飞行的疑问。】

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读到此处,我们不禁想知道: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人们又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有了这种阅读期待,我们会更迫不急待地读下去。此处,我们可以将设问句改为陈述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能安全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进行对比,体会作者采用设疑法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这一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能捕捉飞蛾(é)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读这句话,每一个人都会被蝙蝠的这种本领所折服。惊讶好奇之余,便会发现作者之所以能表达出这种效果与句中的关联词的使用密不可分“……还……而且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关联词的运用将蝙蝠的本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出来。从飞行到捕捉,从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到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我们不禁要赞叹蝙蝠飞行本领真高啊!“无论……从来没……”概括了所有情况,“即使……也能……”具体举一个特殊的例子,这是一种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值得学生学习。)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一句表面上看是反问句,联系上下文,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疑问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呢?再次设疑,引起读者关注。作者所说的也正是读者所想的,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

【这一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的高超,并提出猜想与疑问。】

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试验: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dāng)。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横七竖八、许多、许多”说明在试验准备中科学家设置的障碍物复杂,蝙蝠飞行艰难,“几个钟头” 说明蝙蝠飞行时间长, “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用连续两个否定句式,来描述蝙蝠的飞行结果,蝙蝠飞行本领之高真是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蝙蝠飞行本领高超靠的竟然不是眼睛。读着这些文字,我们对蝙蝠再次产生由衷的佩服与喜爱。同时,我们也产生了疑问:蝙蝠到底是靠什么探路飞行呢?)【刚刚分析过作者设疑引发阅读期待,此处为什么不再设疑?第一、二次是根据现象“飞机安全夜行”产生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安全夜行?“蝙蝠夜里成功避开障碍物”——难道靠特别敏锐的眼睛?在这两个地方不但写出现象,还写出了问题。但第4自然段段以实验证明:蝙蝠夜行不是靠眼睛,作者行文至此产生变化,把潜在的问题“蝙蝠夜行不是靠眼睛,那到底靠什么呢?”隐去,使行文产生变化,避免了单调。下文中同样也隐去了后两次试验产生的问题“蝙蝠夜行不是单靠耳朵或嘴巴,那到底靠什么呢?”这样文本的行文结构产生了变化,显得不单调了。】

5、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sāi,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塞上、封住”与前文的“蒙上”,三个动词,运用准确。这两次的做法一是塞耳朵,一是封嘴。这两次,蝙蝠飞行的神话不再了。没头苍蝇:用于比喻,形容行动盲目,乱闯乱撞。“没头苍蝇似的”彻底地没了方向,“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与上次“一个也没”“一根也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次试验写得比较简略,只写出了对试验主体蝙蝠做的处理,我们可以读出这两次试验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描述了两次试验相同的结果,体现说明文语言简洁的特点。我们尝试还原一下具体描写试验过程——

科学家又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dāng)。他们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接着,科学家又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dāng)。他们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与文中的语句对比,课文中所写的的有详有略,自然体会到这篇说明文语言的简洁、准确。)

【本文列举了多次实验,作者在行文时讲究变化,避免重复和乏味,使说明文不单调。第一次试验写得最详细,既写了试验的准备,还写了试验的经过,有怎么做和做的结果。而第二、三次试验就写得很简单,只写了试验的方法和结果。而后文第7自然段中“反复研究”要做大量的实验,却只介绍了试验的结果。虽然一次比一次写得简单,但都很清晰、明白。】

6、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三次试验的结论放在一起来说明。)

7、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是严谨而缜密的,“反复”、“终于”在这两个词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家们多少次的研究和试验,他们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来之不易!科学家进行研究是严谨的,作者的用词也是严谨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这句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一边”“一边”两个词表示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同步的。)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ài)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具体说明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作者没有对超声波做具体的解释,只是说“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因为人耳听不到,才会对蝙蝠飞行的奥秘不解,这样解释是合理的,因为过多的科学术语我们也不必甚至不能弄懂。对超声波的传递方式,作者用很形象的打比方“像波浪一样推进”,准确而直观。我们理解这一点就足够了。)

4——7段详细介绍了科学家通过试验和反复研究,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8、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yíng)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此时,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梳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了:雷达的天线——蝙蝠的嘴,雷达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显示屏——蝙蝠的耳朵。)

【文章最后一句与开头第二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相呼应,告诉我们有了雷达,飞机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随着问题的解决,文章也就此罢笔。】

纵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科学家通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模仿蝙蝠的探路方法,科学家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也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作者的写作思路:描述现象提出疑问——进行试验,得出结论——揭开秘密,仿生发明。

本文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生初识说明文,选择以下五个学习目标:

借助文中的两处疑问,体会设疑法的写作好处。引导学生梳理阅读本文产生的疑问,明白科学家的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疑问。

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蝙蝠夜里飞行本领的高超,体会关联词语的运用,学习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

把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情况详细还原,然后与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对比,体会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关注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反复、终于”用词的严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理解“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是重点,也是难点。采用表演法解决。

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可学之处:

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蝙蝠夜里飞行本领的高超,体会关联词语的运用,学习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

关注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反复、终于”用词的严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在写作特点方面,有可学之处:

借助文中的两处疑问,体会设疑法的写作好处。

观察作者对科学家几次试验的介绍,学习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