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语文 ——《观潮》一课教学案例
(2014-09-23 21:46: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骏马收藏 |
【案例背景】 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以感性的 方式掌握语文。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 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机械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 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 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像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 蔽之,感性干涸。 因此,“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将是新课程背景下小语课堂的主旋律。这种 感受不同于一般层面上的感知,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精神为家园,以情 感为纽带,融情感、感知、想象、思考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感受富有美感和诗 意的。在这样的感受中,才能唤醒语文感性的时空。
【教学案例】
一、 在感受中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就激情导语:“同学们,秋游、春游我们都到过江边。当我们 在江边嬉戏赏景时, 你会发现江水不知不觉漫上江滩的一块块石头,那刚才还裸 露在江上的石头悄悄地被淹没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生答——“涨潮了。” “对呀,由于月亮和太阳的作用,水面回发生定时的涨落现象,这就叫‘潮’。 我们浙江杭州的涌潮尤为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潮》,去领略一番钱 塘江的大潮。” 学生的愉快记忆被激活了,又被新景象所吸引,立时进入兴奋 状态。紧接着,我韵味十足地配乐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评析】 〖“感人心者,莫先夫情。”而激趣的萌发,则常始于对具体情境的感受或感触, 即所谓“触景生情”。为了将学生带入钱塘胜境,引发其审美情趣,我首先调动 学生春秋游的情绪记忆表象。在音乐声,在感受声中,在学生的眼神中,充满了 对钱塘江潮的神往。〗
这时,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入“角色”:“‘天下奇观’谁不想亲眼目 睹?假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学校将组织‘爱我中华’雏鹰考察团 赴海宁观看这一‘天下奇观’,你们想不想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现在你 们就是考察团的成员了。为了尽情观赏这一壮丽景观,我们还带了摄相机。汽车 似乎理解我们急切的心情, 经过几个小时的快速行驶,于清晨到达了海宁的盐官 镇,我们随着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
二、 在感受中丰富意象。
在欣赏钱江胜景时,我播放自己精心剪接的录象,我“领”着“考察团成员” 们“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看到江水由平静如镜到白浪翻滚,再到以排山 倒海之势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戏剧性变化,听到江潮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巨 响。学生纷纷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和赞美。“这真正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呀!” “简直太雄壮,太惊心动魄了!”有的甚至摇头晃脑吟起了诗:“此景只应天上 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评析】 〖“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能理解它。”但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为儿童 所喜爱, 更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能产生对课文内在意蕴的真正把握。感受虽然 包含了感觉,但又超越感觉,它应是情感性的、体验性的、审美性的。只有这样, 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为真正的“人文性”的理解创造条件。为此,我在课 前从音像资料库中收集了有关录象资料,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按潮来前、 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加以剪接,使之符合美育原则,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大潮由 远及近的变化发展的完整、 连贯、 深刻印象, 而且产生了震撼心魄的审美感受。 〗
接着,我一改传统语言教学抽丝剥茧的分析策略,以读代讲,真切引导、鼓 励学生反复诵读: “你觉得最能表现大潮壮观的句子,或者你喜欢的句子就多读 几遍,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多少词语都似乎难以形容那潮声。也许只 有山崩地裂才会有如此大的声音,你能读出大潮雄伟的气势吗?”;“潮头很快地移过来,气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你能读好吗?”; “等了那么久,盼了那么久, 终于看到潮头了,你的心情怎样?那就把你的惊喜、兴奋读出来!”??学生兴 致勃勃地练着、读着,他们边读边揣摩,然后互相交流、感悟、品味,在反复练 读。
【评析】 〖仅仅让学生感受画面当然不够,要促使学生感受向更深层的领悟飞跃,还 必须利用语言文字的功能,通过反复诵读,来强化感受。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再 现大脑中大潮蔚为壮观的表象, 并自动与相应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 于学生对课文神韵的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感受就越强 烈,领悟也就越深刻。〗
三、 在感受中获得感悟。
在学生练读时,我启发学生:“看到这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景象,你联想 到什么情景?”“听着这浪涛隆隆的巨响,你想到了哪些词儿?” 然后, 我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潮来时奇异壮观的景象生 动地描写出来的。学生再进入文本,细细品读,把自己的语言表达与课文语言进 行比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小组反馈,学生有的从课文布局整体 谈感受,有的从遣词造句局部体味,有的还敢质疑课文语言的矛盾处,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生动活泼。
【评析】 〖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一种诗意结合。感受的最终目的也是达到理解和感 悟,内化语言,积淀语感,进而运用语言。因此,我在学生感受课文情境后,并 没有“蒸发”或“抛弃”感受,进行孤立、片面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 自己获得的丰富意象,去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推敲、比较、体验 中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不断内化、积淀、运用,从而使语文课“语文味”浓。〗
在备课前,我翻阅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许多资料,并制作了《观潮》这一课 的课外阅读资料卡。卡片上有描写大潮的“片段赏读”,有“趣闻传说”,有“古 诗选读”,有“形成原因”等等。我在课即将结束前将卡片发给每个学生课外阅 读,并发两张空白卡片,让学生课后去书刊查阅或网上查找,记录下来。
【评析】〖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要向课外拓展,向生活拓展,向社会拓展。卡片 上的资料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立体空间,加大了学生的阅读信息量,丰富了学 生的感悟;同时,空白卡片资料的补充,调动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多 角度、多渠道地去阅读、积累,使“封闭”走向“开放”, “师牵”走向“自主”, 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
【分析讨论】 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 “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自身洞察力的手段, 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 察力的改善。” 理性化的语文教学虽然也曾为改善人的理性品质有所助益,但 它却贬损了人的心灵世界中最富有诗意、 情趣和生命灵性的那些东西——人的情 感、感受、对生活的洞察力或悟性的健康发展。是到了应该将丰富深刻的感性生 命归还给儿童的时候了, 每门学科都负有这样神圣的历史使命,尤其是语文教学 更应率先提倡,因为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诗意 的,语文是感性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课堂 上充满这样灵动的感受,可以丰富学生的意意象,强化其体验,提高其悟性,张 扬其个性,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2、《语文教研案例论》 王崧舟 周一贯 山西教育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