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赵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音乐美赏析
(2015-01-02 10:59:27)
标签:
转载 |
摘要: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诗歌创作应遵循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林徽因作为新月诗派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文大都是对新月诗派这一理论的践行,作诗时讲究“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其诗歌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对“三美”的完美诠释,从节奏,内容,结构方面将诗歌的美诗歌演绎到了极致。原作的美就对这一诗歌的译者提出了要求,对译文作出了规定。对于林徽因这首诗作的英文版,译文是否传达了原作形义间的“三美”呢?这一方面的分析却鲜有人问津。本文试以赵彦春英译版You Are This World's April Day为例,旨从“三美”理论核心的音乐美入手,分析赵译本与是否同原诗作一样传达了原作的音乐美。
关键词: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赵译;音乐美
一、“新月”诗派简介
提到林徽因及其诗作,就不得不提到新月诗派。新月派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月派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最显著,不仅有丰硕的诗歌创作实绩,而且有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理论,所以,学界常将“新月派”等同于“新月诗派”。但实际上,除了诗歌,新月派在戏剧、散文、小说和翻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黄红春:2013)这一诗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新月诗人在诗歌理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上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发起并引导了“新格律诗运动”。
二、音顿
赖先刚在其文章中指出,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他认为音节的顿本身就是一种可比成分,是节奏的基本要素。(赖先刚,2001)
译作与原诗音步对应,具有高度相似的节奏感。
原诗是一首现代诗,不似古典格律诗,没有严格的对仗,但具有散文式的美感,整首诗歌多种音步交叉,使得诗文显示出灵动之美,与诗歌内容在此点上浑然一体。译作在整体布局,即句式长短交错搭配与原作一致,
举例说明:
再看下例:
英语短语的切分对译汉语的三个音步,亦无可挑剔。
在特殊句式翻译的处理上:
从内容上来看,原作上句为暗喻,下句明喻(内容方面本文不予讨论);句式结构来看,原作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并且两句的顿的切分不尽相同,译作的切分也与原作保持一致,在句式上,以you
look 和you are结句,内容和结构上都对应了原作句尾的“你像”“你是”。
三、韵脚
原诗共有19句,12句押an韵,其间穿插ang韵两次,剩下没有明显的韵脚;译作,句尾押/ei/韵达到了11句,并除了一句因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之外其余全是与原作一一对应,在韵脚密度上与原作高度吻合。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从其物理属性来看,由音、形两部分构成。诗歌创作过程中,音和音之间的组合形成韵律,而形与形之间的搭配构成形式,这即是新月派践行的三美中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不可否认,语音具有一定的联想意义,“语音及语音节奏的合理调配在文学创作中会增强语言的指称意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在文学翻译中也会使译文具有相应的效果,使译者和作者、译作和原作达到心理、美学上的同构。”(赵彦春 2001)
从语音联想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中,语音和语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汉语十三辙中的an韵,属于响亮级的宽韵,“响亮级的韵给人以轻松明快、昂扬热烈的感情”(赵彦春
2001)原作传达的是生命之喜悦,轻松明快;
译作在对译文韵脚进行选择时,以April
day的“day”对应原作四月天中的“天”,以/ei/韵对应/an/韵,为全诗定下基调,不仅在语义内容上与原作完美契合,又在接下来的译文中以
“dances a roundelay”对应原作“交舞着变”,“bright fay”对应“鲜妍”,“chipping a lay
”对应“呢喃”等,形义相辉映,一气呵成,韵律自然倾泻而出,与原作相得益彰,宛如天作。整体上以/ei/韵对译原作/an/韵,轻快却不张扬,通过语音带给读者与原作高度类似的联想意义,与原作带给读者的情感和谐交融,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再看译作,除此之外,其中有几句句尾为around, wind, night, look, 四句以爆破音/d//t//k/结句,轻快有力,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原作中四面风,雪花后的鹅黄等意象相联系,音义交融,毫无造作之感,可称为成功的译作。
“如果原文能使人产生一定的联想,而译文也有相应的联想,可以说在联想方面效果相当;如果译文没有相应的联想,自然是译文的缺失。”(赵
2001)而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赵译在这一点上为一成功之作。
四、格律
“在表达语音的节奏方面,英语借助扬抑;汉语诉诸平仄。英语是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故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在译文文本里,由于节奏的联想意义,其抑扬平仄的配置却可以补偿一些无可奈何的缺失。"(赵彦春
从发音长短来看,在英语格律里,非重读音节要比重读音节读速快,轻重起伏,长短交错,音律上疏密有致,为译作的一大亮点,使得译作在节奏方面逼近原作。
试举几例:
原作每一个音步中均平仄交错,从而形成韵律,产生韵律美。译作每一音步内亦是抑扬交错,且原作最后一音步以平声结束,译作也是以抑格结束,在轻重节奏上与原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再看:
原作这一句短小精悍,仅有四字,内容上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感,节奏上平柔仄悦,一平三仄,以平声起句,仄声结句,又与诗文中的“喜悦”二字照应。译作也为四字,采用抑扬格,用英语的轻重音节来对应原作的平仄,活泼轻快,完全传达出了原作的喜悦之情。此外,译者在选词时选用hurray,不仅抑扬对照,在词义上也是极尽原作的“喜悦”之感。
五、 结语
赖先刚曾在文章中指出,“较之音乐,正因为语言形式缺乏音乐旋律中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段,所以要使语言具备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便要求尽可能多地调动语言中的可比成分,表现语言“交响”合成的节奏美”。
从以上分析来看,林诗和译作也是同时调用了多种可比成分,有韵脚,节奏,平仄来对应原作的美。
综上,译作在遵循“直译尽其可能,意译尽其所需”的前提下,在完美英译原作内容的同时做到了韵语凝练诗意,散文化音步表现诗意,实现诗歌的音乐美。
参考文献:
程国君.新诗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黄红春.新月派研究述论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赖先刚.节奏——语言的音乐美[J] .修辞学习,2001.
孙钶心.“三美”主张在徐志摩诗作中的超完美体现[J]
赵彦春.翻译诗学散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赵彦春. 音律与宇宙同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