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千古事  哲理带清风

(2016-08-12 10:07:43)
分类: 诗歌评论

诗歌千古事  哲理带清风

——读吴传玖哲理诗有感

陶秉礼

 

    近读吴传玖先生刊登在《云南经济日报》上的13哲理诗,感到诗作以深沉浑厚的哲理思考,以自我独特的认知见地,以鲜明精致的意象特征,以哲理抒情有机融汇的表现手法,反映了自然、生命、人生与时代社会的深邃道理,引发与时代的共振共鸣,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哲理诗歌。它像从天际吹来的一阵清风,带给我不胜欣喜的愉悦之感,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我的读感。诗歌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喜爱,并期待引起文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总之,诗歌中充满哲学的观点,反映哲学的道理,并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诗歌称为哲理诗。古今中外曾经产生过众多的哲理诗,流传于世。中国古代有不少反映人生及自然的哲理诗,如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诗歌尤其是诗中的名句给后人以启发和借鉴,留下深深的思考。

 读吴传玖先生的哲理诗,发现其在思想与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哲理思考深刻隽永。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哲学使人深刻。因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而优秀的哲理诗更能释放出无穷的智慧,引起读者深邃的思考。因为诗歌与哲学代表着人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形式。把两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哲理诗就会产生无限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吴先生的哲理诗作中,以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普遍的哲学道理,读后使人自然掩卷沉思。如《关于人》一诗中,作者在诗的首句提出:“世界上最难做的是人”,这既是全诗的命题,也是“人”的主题,并且能够紧紧地抓着吸引读者。接着描写“人总是具有两面性:/人性,兽性”,“人性/是后天的/相对的”,而“兽性/是先天的/绝对的”,“人性与兽性之间/搏斗着/挣扎着”。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人性与兽性”谁胜过谁,只是“搏斗着,挣扎着”,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思考空间。之后又逐步引向深入,“人”又“是多种多样的”,诗中只对“社会的人”、“自然的人”进行富有哲理的形象阐释。接着作者进一步形象的论述,“人/大概是/有等级的”,“平庸的人和伟大的人”两种,这里无疑提升了“人”存在的价值。最后诗歌更加富有哲理,升华到了应有的高度:“真正的人/是真正不会/死的”。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吴传玖先生的这首哲理诗,可以说把人的本性本能刻画的入木三分,达到了极致。这或许是该诗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另一首哲理性极为深刻的诗当属《历史》了,“历史和真理是不一样的/历史不是真理/ 历史的进步/不一定是真理的进步/但真理的进步/一定是历史的进步”。短短几句,作者深刻地书写了“历史”与“真理”的辩证关系,得出只有“真理”得到弘扬,得以发扬,历史才不会亵渎,不被强奸,历史才能取得进步,不断前进。
    认知见地独特新颖。文学尤其是哲理诗创作,贵在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读一首哲理诗,可以明白一个哲学观点,认识一条真理,得到一点启迪。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自己敏锐的发现和独到的认知见地,形成了自己哲理诗的特点风格。在《关于路》一诗中,作者写了“路”的作用与贡献之后,笔锋一转,以全新的见解展现出来:“路有坎坷/是路的悲壮/路多磨难/是路的辉煌/路把岁月匆匆带走/路把历史永恒留下”。特别是路有“坎坷”,是路的“悲壮”,路多“磨难”,是路的“辉煌”的诗句。只有“坎坷”才显得“悲壮”;只有“磨难,才显得“辉煌”。作者写的是自然的路,而隐喻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坎坷路、奋斗路,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自强路,一个国家的发展路、辉煌的路。在《真实》的诗中: “真实是一种客观/只能在客观的真实中/ 得到验证/虚假是一种客观/只能在客观的虚假中/得到验证”。诗作独到的见地就在于真实是“客观”的,而“虚假”也是“客观”的,且“虚假”的客观,还能占据“历史的席位”。读着此诗,不能不让人耐心品味三分。还是《历史》的诗中,“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装进了档案里/不是生命的终结/历史是在昨天和今天的对比中/开始新生”。作者赋予“历史”以新的理解,新的内容与含义,历史虽然装进了档案袋里,但历史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升华,生命的释放,生命的燃烧,生命的涅槃新生。另外,作者的哲理诗注重触及社会现实生活和重大社会主题。如《成功》《空间》等诗作,这样的诗作美学价值往往超越文学,而进入社会学、人类学的范畴。
    意象特征鲜明精致哲理诗的创作,与一般诗歌的创作不同,它需要经过意念的创作和意象创造两个层次的努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并通过意念的启迪性,发人深省。在《关于光》《关于崇拜》《生命与思想》诗中,都体现了新颖、鲜明、精致的意象。在《关于光》的诗中,诗以光为中心意象,以揭示“光”与“黑暗、愚昧、痛苦”与“绿叶、生命”的辩证的关系,来完成主题。诗作以写光为表现,以写人生为本质。 “光对于黑暗是灾难/ 光对于愚昧是幸运/ 光对于痛苦是上帝//  光给绿叶以爱抚/ 光给生命以营养”。两组意象互相衬托,相互对比,这样使诗歌得到经验的升华,使光的形象更加鲜明,哲理性更强,其诗也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光不会因为有阴影/ 而失去她的辉煌”。当认真阅读吴传玖先生的哲理诗作就会发现:“光、路、太阳、空间、甚至‘0’……”这一个个寄寓于诗人生命意志和思想领域的诗歌意象,初步构成了他诗歌美学的主体部分。这一个个意象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诗人的特点风格,但已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把握诗人的生命境界与思想深邃。这些可概括为生命、思想意象,即人的境界意象。诗作《生命与思想》所构成的生命意象与思想意象的关联中开掘了深刻的人生与哲理的意蕴。诗中所构成的生命意象与思想意象是有主次的:“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 思想是生命的创造”;所构成的生命意象与思想意象是平行的:“自然界经历过生命的阵痛/  自然界便积累了历史的思考/ 自然界经历过思想的阵痛/ 自然界便开始了创世纪的求索/ 生命赋予自然界以灵性/ 思想赋予自然界以智慧/ 生命对于历史并不苛求/ 思想对于历史总是严格的”;所构成的生命意象与思想意象又是相互依存的: “不幸的历史不仅仅是玷污了生命/ 而更重要的是玷污了思想/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思想当然应该丰富多彩”。最后“生命”与“思想”在回归自然机遇中,都“演绎成永恒的辉煌”。诗中生命是先天的,思想是后天的。但是,经过艺术的升华,把生命的意义升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揭示了生命与思想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只有思想和灵魂得到升华,生命才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或许这是该诗思想和艺术的价值所在。
    哲理抒情有机融汇。华兹华斯说过:“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哲理诗也不例外。哲理和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结合起来,有激情有情趣,即入情入理,使哲理诗兼具哲理性和抒情性。但是哲理诗的抒情与一般诗歌的抒情,不是集中地流于情感的抒发,不是感情的喷发,而是在哲理思考中抒发的真谛,是哲理性即理性的探索与思索。诗人在理智的思考中蕴涵深挚的情感,诗情感更加理智,诗作更耐人寻味。还是在《关于路》的诗中:“路恪守无悔的思想/ 路崇尚失败者的不挠/ 路创造永恆的文明/ 路谱写跨越世紀的交响。”作者在哲理思考中,把路的价值及贡献有节制的抒发出来。在《烦恼》一诗中,作者在第一节中着重对“烦恼”进行浓墨重写,你看:“人类离不开烦恼/ 人类创造了生活/ 人类也创造了烦恼/ 烦恼对成功者是一个警策/ 烦恼对失意者是一个补偿…… 烦恼是一种智慧/ 烦恼是一个省悟”。诗作的每一句都富有哲理性,都可称得为警句。而在接着的4节中,没有出现一个“烦恼”,但是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在于作者理性的情感抒发:“走过一段漫长的路/ 在狭长而崎岖的身影中寻找/ 捕捉住一丝灰色的光线/ 读不透先哲们的圣训/ 思想结成一枚青皮的果实/ 在幽幂苦涩的阳光中祈祷/ 为找回失去的阳光/ 镂刻蹒跚匆促的岁月”。在“烦恼”的哲理思考之后,得到的是“失去的阳光”和“ 镂刻蹒跚匆促的岁月”。这是美丽甜蜜快乐的烦恼,深邃睿智的烦恼,是烦恼的价值,烦恼后的收获。我们每个人可能有类似的体会:从此,“思想不再空灵”。

   诗歌千古事,哲理带清风。这是我读了吴传玖先生的诗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他从一个士兵成长为将军作家、诗人,出版著作18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并获得多项文学奖。这里只是对他新近创作发表的哲理诗进行肤浅的赏析。从与他较短的接触中感到,他才思敏捷,文思泉涌,而且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哲理诗只是他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或许是他文学创作开辟的新领地。正如诗人所言,诗在民间,诗歌在心间,诗意在大众。我们期待吴传玖先生为读者奉献出更加精彩的佳作。

                                                                       载《云南经济日报》2016.8.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