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品集”是我和我的团队在2011-2012年完成的部分重要设计成果的一个汇总,其中有一些项目仍在设计过程之中,也有个别项目已经进入施工建造和施工图的最后阶段。这里面也收录了少量我个人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期间主持设计的工程和概念方案。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作品”集,因为真正的“作品”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是已经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建筑。从这个标准来看,作品集里也就只有“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还算是和“作品”沾点边——在竞赛方案阶段,得到崔凯、刘家琨等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在建成之后,得到唐山市政府和大多数唐山市民的认可,甚至还成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结尾场景而得以借此“扬名天下”。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从方案到建成,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更不愿意提及的是大量的设计中和建造中的遗憾,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也许一生都难以释怀。而其他的“作品”,我认为还是称之为设计“作业”更为恰当。
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这个“作品集”中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多样性——一种多样性是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从城市设计到城市景观,从公共建筑到住区规划,从文化教育建筑到商业办公建筑,从几十平米的小住宅到十几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这种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一方面说明我们超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建筑现状。另一种多样性是理想和现实的交织所导致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多样化状态,即有单纯的概念提案,也有从概念到实现过程中的挣扎和演变,更有面对现实不得不采取的变通手段和不得不放弃的无奈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状况。
2、
关注建筑的城市特征和地域性,并尽力给予建筑题目一个具当代文化价值的解决答案。无论是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纪念之路”,还是山东美术馆的“泰山石”,亦或是百度科技园的“百度熊”、杂多文化中心的“帐篷”和赤几会议中心的“树林下的小屋”,均力图超越简单的功能主义的思维,而将“文化”作为建筑的精神内核和外在表达。
3、
坚持创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做自己的建筑,说自己的话,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观”并坚持独立的价值取向和立场。
2012年,对于中国建筑界而言,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荣获“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院王澍教授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我曾有幸在清华建筑学院的报告厅聆听过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讲座,获益匪浅。尽管对他们的获奖,建筑界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建筑人的多年努力,在2012年,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最高层面的肯定和最广泛的社会关注,也给予了有追求的建筑师以极大的鼓舞,一个群体的自信心因此得到提升,这种自信不只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更是对于民族文化和国家实力的一种自信。而我和我的团队就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舞台的中心,也会出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发出的声音,也会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侧耳倾听。
建筑之路是漫长的,我们才刚刚上路,这本作品集也可算是我们在起跑线上立下的一个坐标。我们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梦想会最终照到现实”。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好每一个项目,不放弃创新和追求卓越的信念,目标明确、排除干扰、埋头苦干、坚守底线,最终用“作品”说话。
感谢A6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和参与过每一个项目的所有人所付出的努力,感谢所有关注、关心工作室成长的领导、老师、同仁和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