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锦言警句之二
(2018-02-06 18:30:32)
标签:
长征政治主张博弈 |
分类: 文显堂的小说 |
这是朋友发来的《谁主沉浮——长征中的生死抉择》锦言警句之二。
脱离实际的东西,必然有“硬着陆”的时候,其唯一的结果是四个字:摔得粉碎。
当政治野心与人的劣根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如同恶魔一样,将其革命的初衷消磨得一干二净。
每一个人的成熟与成长都离不开批评。
在人世间,凡有不满情绪的产生,便有利用者的出现。
政治上的纷争一旦与个别人的不良德行结合,容不得异己,就会演变成不流血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人类社会出现政党以后,凡闹分裂者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难以承受因分裂而造成的致命伤害。
政治上的失落,对政治家而言,就好比走进了一个无尽的黑夜。
在枪杆子出政权的年代里,失去军权,好比军人失去了武器。
对于年龄相差不大的同时代的年轻人而言,不经过几番成败的磨练与检验,要发现、承认并追随同代人中的旷世逸才,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路还长,别太狂,以后指不定谁辉煌。
不谴责胜利者是世界公理。当这个公理遭到破坏的时候,任何人都将无法承担其后果。
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里,都天然地拥有英雄主义情结,不甘于当配角,要显山露水。
多数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将是什么后果?
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泪水在眼里打转却还能保持微笑。
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肉体上的痛苦,一定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思想上的痛苦则不然,无论多么久远,只要一触动,便会立刻再现。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凡政治集团的主角,都无一例外地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担心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贯彻执行。
在遭遇不公正对待的痛苦时,既能让人绝望沉沦,也能砥砺人的意志、信念,激发更大的动力和智慧,为日后的崛起积蓄能量,从而把坏事变成好事。是绝望沉沦还是积蓄崛起的能量,是判断一个人心智境界的重要指标,伟人与凡人的区别也通常在于此。
历史,在用深邃幽远的目光洞察;未来,也在孕育中期待。
惨败之后的一切理性改变,都是在找到失败的原因之后发生的。在没有找到失败原因之前的改变,无疑是盲动行为。
当你向关键时刻走去的时候,你感觉不到脚下的路,也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走路。因为你此时关注的不是脚下的路,也不是你自己是否在走动,而是那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只顾批评,忘却了自己承担的启蒙责任,而启蒙者本身则需要有超越被启蒙者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念。一句话,就是要有足以启蒙别人的东西,假如没有这种能启蒙别人的东西,那就没有批评别人的资格。如果真是牢记着启蒙别人的使命,那也就没有随意的无启蒙作用的批评了。
权力,是推行政治主张的工具,没有权力的政治主张,便很难得到有效推行,除非被权力所认同。
人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同样也没有不散的会议。
操控未来,托起希望。
按照中国的传统,款待客人是否真诚,一看宴席便知。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在枪杆子说话的岁月里,谁创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谁便是正确路线的代表。
败将之言,何以令人心悦诚服!
吃饭,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一种交往方式 ,直到今天,这种方式依然是人们增进了解、沟通感情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是,自古以来,有多少阴谋,有多少诡计实施于饭局之中。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时发生的惊险场面。其实,刘邦是幸运的,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葬身于宴席间。
团结,犹如生命一样的宝贵,也犹如生命一样的脆弱。
伟大的人物其伟大之处,就在于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把握得恰到好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但一旦走进了重大的选择时刻,却又犹豫不决,因为人人都背着满满的历史包袱和空空的未来行囊。
选择,是一个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上的决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一样的等待,不一样的心情。
在任何时候,作为组织集团里的一员,在面对最高权力机构下达的攸关成败的命令时,是服从还是拒绝服从,都是对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的选择。然而,无论谁,在做出服从还是拒绝服从的决定时,也同样无一例外地坚信自己选择了正确,选择了成功。
会议,是充满理智的场所,容不得半点感情用事的成分。
一个人,当他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时,沉默则是一种必然。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其成功之要都在于胸怀天下的大格局。经商者不能只为了谋眼前的几角钱而不择手段,要谋求满足公众需求之道;从政者也不能将谋一官半职作为人生目标,要谋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否则,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人的上帝是自己。
失败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