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已经打响

(2014-03-04 11:10:42)
标签:

财经

余额宝

货币

分类: 时评

眼下,在我国掀起的网络金融浪潮,正无情地冲击着传统的储蓄信贷银行,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买入由马云阿里巴巴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提供的线上货币基金产品,导致银行存款大规模流失。央行2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有媒体人士指责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说它“绑架公众利益”,“操纵市场”,其存在和发展将“影响国家金融秩序”,要求“取缔”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理财产品。这些言论再次引发全民互联网货基理财的大讨论。同时,据此前的媒体报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一位银行高管表示:“储蓄流失的压力非常大,已经失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全力回击。”

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战火燃自今年春节前。2014118日支付宝公司向媒体透露,过去7天内有近400万人在余额宝内存款,日均转入超100亿元,这比平日高出数倍,显示余额宝成为今年春节前工薪族最火爆的年终奖理财方式之一。对如此巨大的数额进行计算可以发现,平均每名用户过去一周累计存入的金额为17500元,而在今年1月初,余额宝人均持有4307元。至上前为止,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总共吸收控制了4000亿元。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银行存款的大规模流失,央行2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为应对“余额宝”们的冲击,银行业各种招术正在使出。人们都知道,我国3个月至5年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水平在2.6%4.7%之间。自20126月以来,商业银行获准将利率在官方基准水平上额外上浮10%。尽管这样,国有银行通常遵照央行制定的指引,一般都将储蓄利率设在低于上限的水平。然而,马云余额宝的现出,国有银行不得不将央行的指引抛到一边,上调储蓄利率。据媒体报道,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其他四家大行已将1年期储蓄利率上调至3.3%,高于3.25%的基准水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已经被迫将储蓄利率上调至央行设定的政策上限,以期留住储户资金。同时,为了应对余额宝和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多家银行推出了类似的货币基金理财“宝”,如工行的“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交通银行的“快溢通”,中行的“活期宝”和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也即将面市。还有使出狠招的是工商银行,规定储户每月向支付宝转账的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借此抗衡“余额宝”们。

那么,马云的余额宝及其他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为何能够从传统银行存款及线下理财产品中吸收资金?除了诱人的高回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余额宝允许投资者任何时候赎回,而不是一次就锁定他们的资金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余额宝与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被广泛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完美结合,也使得购入该产品更为简单方便。

即便如此,国有银行的储蓄利率相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所能提供的收益率来说,依然缺乏吸引力,后者通常高于6%。问世只有8个月的由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新型线上理财产品,已经改变了金融领域的格局。余额宝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项服务,它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使其资金管理方——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了中国最大基金公司。余额宝允许用户将存放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中的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自天弘基金的数据显示,截止115日,余额宝的资产规模超过了人民币2500亿元,已超越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后者曾连续7年蝉联中国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百度去年10月推出了一款类似的产品。随着腾讯也加入到这股浪潮中来,线上的竞争正变得愈加激烈。传统银行被迫做出反应,这增加了其股价所承受的压力,虽然这些银行盈利表现依然强劲。在16家于A股上市的中资银行当中,有12家银行的股价已经跌破了每股资产净值。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一场新的金融革命已经开始,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已经打响。传统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笔者曾写过一篇“马云叫板银行的四大本钱”的文章,于2013114日发表在《中国经济周刊》的“显堂文语”栏目,透露了银行界纷纷设立“打马办”的传言。几天之后,银行业协会举办了一次网络金融研讨会,银行业的高管们依然相信余额宝不会对传统银行构成威胁,在他们眼里,“狼”不会来,原因是他们认为网络金融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形成气候,在中国同样也不会形成气候。然而,没想到,“狼”这么快就来了。

(此文已由《中国经济周刊》采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