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信经济学必吃大亏吗?

(2012-04-19 14:54:30)
标签:

财经

经济

经济学

杂谈

分类: 时评

中国真正推行市场经济,不过才二十多年的时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变革,在变革没有发生之前,人们学的都是计划经济学。所以,到现在大部分国人对市场经济学(以下简称:经济学)还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对经济学已经陷入了一种迷信的状态,学习经济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些经济学家们便带着U盘踏着浪到处跑,传授经济学;各类有关经济学常识的书箱更是多如牛毛。这虽然是一种好现象,可殊不知,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即假设所有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在实现的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理想状态。因为所有经济人的行为都有可能变成非理性的经济行为,并且,有一大部分经济人的行为就是非理性的经济行为。非理性经济行为则无法用理性的经济学来诠释来解决。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时常发生经济危机。

非理性的经济行为,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处处可见。前几天,我去北京双秀公园,到了门口,有一商贩卖核桃,我上前问价,十五元一斤,正当我要看核桃的质量时,商贩立马拿了一只核桃往地下一扔,用脚一踩——核桃碎了。不用说,这核桃是能够砸开来食用的,于是我决定买两斤。然而,当我高兴地将核桃拿回家试着砸了一下,结果没有砸开,核桃硬得像铁球,我连续砸了几十个核桃,都没有砸开。我明白了,这是人们俗称的铁核桃,我也明白了商贩为什么要那么表演一下,我更明白了自己上当受骗,虽然只花三十元,但心里特别不爽。不讲道德,不顾法律约束的经济行为,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并不陌生,甚至都或多或少的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经济学则无法解释和避免这种经历。

在经济生活中,逐利就必然有贪婪。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然而,经济学并没有研究逐利就必然有贪婪的基本规律。经济学的鼻祖斯密,在研究创立经济学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之后,才发现他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前提之下的,于是他就写了另一部他自己非常珍爱的《道德情操论》的著作,期待经济人都成为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有道德的经济人。然而,后来的经济人都只扛起了《国富论》的大旗,却丢掉了《道德情操论》的大旗。在人命关天的饮食行业,时不时的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因“吃”伤了身体,丢了性命;也有因“喝”而伤了身体,丢了性命。现在,弄得人们不敢吃不敢喝了。这些都是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有人著有《魔鬼经济学》,但也只是犯罪学的另一种解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不能迷信经济学,虽然经济学是理性的,但经济人的行为并不理性。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点,整天听着那些经济学家们理论来理论去,可他们哪里知道一些非理性的经济人在干着吭人的勾当。我们常见所谓的股市高人在频繁地指点江山,并进行所谓的技术分析,其实背后不知有多少经济人在干着与相关经济理论相背的鱼肉股民的勾当。因而,处处保持一颗警觉的心,才能在经济生活中少吃亏,甚至不吃亏。

其实,经济学很简单,一切都在买与卖之中,只要有买卖,就有丧失良心的经济行为发生,因而不必迷信经济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将经济学当成一种方法就可以了,不能以为经济学就可以搞定一切。否则,最终要吃大亏。所以,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非理性经济行为,并掌握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学前提假设所造成的严重缺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