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杂志的访问
(2010-11-12 19:25:37)
标签:
时尚 |
分类: 酒趣 |
这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更新,所以把几个月前一家杂志的访问发出来。希望我的个人经历对大家也有帮助。
1、您是如何结缘葡萄酒,并开始这场探索之旅的?
6年前抵达英国的第一周的周末,当我第一次去英国超市购买物品时,就被面前种类繁多而且价格低廉的葡萄酒给震住了。一瓶啤酒1-2镑,而一瓶便宜点的葡萄酒也就3-5镑,在这不大的价格差别下,我便选择了尝试葡萄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作为一个合格的品酒师,需要具备哪些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精力充沛。因为品酒是个很累的体力活。。。比如:你要保持站着品酒5-7个小时而屹立不倒。。。于我本人而言,平时生活习惯方面并没什么特殊要求,但临近品酒会的前3、4天要尽量不吃过于辛辣刺激的饭菜。因为我自己不抽烟,所以不清楚烟对人味蕾的影响,但还是少抽为妙。
3、在学习中,您觉得最严苛的训练环节是?最让人着迷的环节呢?
写论文。。因为你要不断的去查找资料。。尤其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一个课题。。在繁忙的工作挤出一点可怜的时间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去写论文,真的很让人抓狂。在3个半个小时的考试中,你要不停的写、写、写,直到手酸腕痛。。
最着迷的环节就是品酒。。 2005年份波尔多列级酒庄品尝会、Decanter杂志社精品酒品尝会、德国VDP精英酒庄品尝会…光看这些酒会的名称就已让酒虫蠢蠢欲动。。。在中国,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的。。。
4、一天中最高纪录品尝过多少不同的酒水?
130还是150,已经记不清了。。。因为自己很贪婪,总是想把酒会上的每一款酒都尝到。。但实际上,自己的舌头承受不了葡萄酒里单宁与酸的联合夹击。如果红、白葡萄酒有顺序的搭配品尝,一天品尝50-80款是比较合适的数量。
5、请跟我们分享下,最美妙的一次品酒体验吧?
伦敦举办的无数次高质量品酒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真的难以从中挑选最美妙的一场。但基于国内葡萄酒市场目前对于法国波尔多酒的热衷,我选了下面这一场品酒会:
2010年5月17日晚,在WSET伦敦总部,由葡萄酒大师Richard Bampfield MW举办的一次某个小酒庄01至05年份的垂直品尝会。虽然是一家名气不大的酒庄(Cru Bourgeois级别),但在葡萄酒大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波尔多这5个年份有了深刻理解:
湿冷的01年份,清新、淡雅、幽香;
酒体稍单薄的02年份,轻盈、清脆、红色水果味;
非典型的03年,趋向于新世界风格,香味浓郁、口感柔和、但是有点过热、粗笨;
回归经典的04年份,优雅、中等酒体,价格合理;
协调平衡的05年份,口感复杂、回味深邃,1982年份之后最令人满意的一年。
。。。。
6、您最中意的葡萄酒是?为什么?在品酒中,会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判断么?
最中意的葡萄酒是淡雅、平衡类型的。随着品酒数量的增多,味蕾敏锐性的提高,葡萄酒各元素里不和协的那一点很容晚被我觉察到,也就是说,口味变“刁”了,容不得一丝缺陷。
很多时候,个人喜好会不自觉的影响人的判断,这是人的天性。众所周知,品酒大师罗伯特帕克因为对重口味的酒情有独钟,所以波尔多讲究优雅、传统风格的葡萄酒时常受到他的恶评。
7、有没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品酒时有喝醉的经历么?
有,这很正常。一位葡萄酒大师说过,在盲品中,10款酒里能判断正确2-3款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尤其是在葡萄酒世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酿酒师人才的世界性交流越来越多,优质葡萄酒的地域局限性、风格差异性越来越小,想正确判断一款葡萄酒不再那么容易。
不过我在盲品考试中往往拿高分。这应该是安静的环境、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WSET学校选酒比较具典型性的原因。
品酒时我从未醉过,因为品酒是我的工作,不是享乐。。。再好的酒,也是要吐掉的。。。比如:曾经参加一次1990年份的五大品尝会,吐掉的每一口酒不光价格不菲而且是无比美味啊。。
8、有没有自己举办盲品派对的经历?
有,还不少呢,因为盲品不仅是一种有意思的游戏,而且大家能够更为客观的评酒论道,不断的通过讨论与大家交流,表达自己对酒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是相当的有成就感喔。
9、描述一下所参与过的最高质量的酒会或者派对?
那是一场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晚宴,来自世界各国的收藏家们欢聚一堂,客人们喝的是开胃酒是刚上市的双瓶装的Cristal
2000,一边欣赏着拍卖行里收藏的各国名贵展品,一边赞叹着水晶香槟的醇厚口感、延绵余韵。主菜精致羊排配的是Chateau Pichon
Lalande
1996,1983与1967,充满草药香气及雪茄气味的波尔多红酒混合着肥嫩的羊肉,相得益彰。。。
年事已高但仍举止优雅的碧尚女爵堡(Chateau Pichon Lalande)的女堡主兰翠珊夫人最后陈词将紧锣密鼓推向了高潮,虽然我已无法记起全文,但其中两句现在仍让我扼腕感叹不已:
Wine is the bridge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葡萄酒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
Wine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葡萄酒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看着四周的历史名家名作,轻啜着比我年龄都要老的上好波尔多,听着女堡主磁性且略带法语口音的英语,此时此景,仿佛令人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历史之中。。。
10、有收藏葡萄酒的爱好么?迄今最奢侈的收藏记录是?
当然有。在伦敦的时候,自己房间里最多有200来瓶世界各国的酒,不过回国之前,与朋友们把这些酒全共享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11、与葡萄酒相关的收藏爱好呢?(酒杯、瓶塞、开瓶器、酒钥匙、醒酒器……)
大大小小的Riedel水晶杯曾经收藏了有十几个、有庄主亲手签名的6升装Krug香槟酒瓶、数不清的世界各国知名酒的酒标、香槟瓶盖、还有大大小小材质不一的酒塞,开酒器更是不必说了。。。一有时间,我都会去波特贝罗路跳蚤市场(Portobello Road Market)去淘一些有意思的酒具,比如银制的tastevin,镂空的银制葡萄酒挂式酒标,质朴典雅硬派的古式开酒器。。。在我回国之前,朋友又送了我一把3000多人民币的Chateau laguiole(拉吉奥乐)的酒刀,从此,开任何酒不费吹灰之力,有一把自己熟悉合用的刀在手,开任何酒都充满信心。。。
刀,是小李飞刀的刀。。。。
12、请跟我们聊一聊您最喜欢中意的一款葡萄酒器具?
那当然是自己最常用的工具:一把可以单手熟练打开的开酒器。毫无迟滞的打开每一瓶酒,倾听橡木塞离开瓶口那一瞬“嗤”的一声,就是我工作中很有成就感的一刻。。。
13、抛开工作需要,你的业余生活会跟葡萄酒有关么?您有哪些其它的业余爱好?
到目前为止,我的生活全部围绕着葡萄酒展开。上班是自不必说,下班有时间当然是把自己几百本关于葡萄酒的书好好翻一翻,有机会就去参加朋友举办的小酒会。。。我知道对于其他人,这样的生活可能显的单调,但接触葡萄酒的这么多年我基本是这样渡过的,而且热情丝毫不减。。。
葡萄酒的世界,多姿多彩。。。
14、对于中国学员来讲,学习葡萄酒知识存在哪些常见障碍?
1)、语言障碍问题。2)、专业术语汉化不统一。3)、权威的、系统的中文葡萄酒学习资料太少,当然逸香葡萄酒教育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且一直会努力下去。因为有这么一个对葡萄酒教育执著的公司在,有这么一群对葡萄酒执著的工作人员在,有无数的葡萄酒爱好者的支持,所有障碍都会被克服。
葡萄酒事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15、请为广大葡萄酒爱好者推荐几本好书(入门者、初级进阶中级、中级进阶高级)?
呵呵,不好意思,中文版的葡萄酒书我知道的、看过的并不多,所以不好推荐。(现在看过几本,主要是翻译外国人的,说实话,我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因为太多翻译错误。。。比如:spicy,该翻译成辛香料的时候,仍然被翻译为辛辣。。。葡萄酒书籍翻译者不懂酒,死译、硬译,实在让初学者不知所云。而且我希望做翻译的,能够把一些外国语的酒名、地名保留下来,因为做出的音译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但我认为入门者可以选一些容易引起他们自己兴趣的葡萄酒娱乐书籍,比如图文并茂的《神水之滴》漫画,具有丰富艺术鉴赏力的陈新民先生所著之《稀世珍酿》等等,这些书籍中的葡萄酒知识并不很深入,但有一定的娱乐性,读起来并不枯燥,不仅不会让初学者望而生畏,反而会让他们有深入钻研葡萄酒的欲望。
初级进阶中级者,可以翻阅一下林裕森、吴书仙编写的书籍,以及文含老师新出的《葡萄酒密码》一书。这些书对于世界各地的葡萄酒都有所提及,可以给予大家一个葡萄酒世界的总体轮廓,让读者知道葡萄酒海洋的浩瀚,激发读者挑战自己的雄心。
对于从中级进阶高级者,我能推荐的就只有英文书籍了,因为中国葡萄酒行业毕竟没有多少年的发展,真正能够独立写作出高水平中文葡萄酒书籍的人才尚未出现,汉化的葡萄酒书籍因为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而漏洞百出,让人一头雾水。并且葡萄酒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单靠涉猎中文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英文资料在国外数量繁多,在此只列出两本比较全面的工具书:Jancis Robinson女士的<Oxford Companion to Wine>以及Tom Stevenson先生的<The Sotheby's Wine Encyclopedia>。
再高级者,那就需要参考每个葡萄酒产区的专家们写的书了,比如Robert Parker的<Bordeaux>, Clive coates的< Côte d'Or >,James Halliday的<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等等。
酒海无涯,祝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