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各时代古生物概述

(2019-10-24 16:18:02)

 被誉为动物世界“序曲”的瓮安大幅射,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比“寒武纪大爆发”世界更加古老的“伊甸园”。

而关岭生物群,则被赞许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三叠纪化石库……
当然,贵州之能戴上“古生物王国”桂冠,绝不仅仅只因为了瓮安与关岭!
沉积和浅变质沉积地层发育,覆盖了贵州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累计厚度达35km,形成时间约14亿年。也许造物主慧眼独具,亘古亘古以前,就让众多的生命形态在这块土地栖息繁衍,让贵州成为古生物化石的天然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特点是:1、类型齐全。实体化石、遗迹化石、铸模化石、分子化石四种化石类型均有发现,其中又以实体化石数量最为丰富;2、时空分布广。自中元古代中期到第四纪沉积和浅变质沉积地层,乃至松散沉积物中都产有化石;3、门类齐全、属种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统计,贵州已发现古生物化石约20多个门类、200多个科、2000多个属,4000多个种及亚种,几乎涵盖了古生物学分类的主要门类。即从低等菌藻类到高等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及至古人类化石,均有代表;4、保存存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化石个体完整,绝大部份化石没有受到磨蚀、破碎和变形。一些化石的微细构造几乎完整无缺。如产于黔北上奥陶统五峰组中的笔石,不仅个体完整,而且附生或衍生的刺、瘤都保存完好、清晰可见。二是多门类化石和同一属种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完好的保持在一起,基本上反映出原始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状态;5、生态类型多样,生态分异明显。既有各种底栖类型(如底栖固着、底栖爬行等),又有各种浮游类型(如游泳、漂浮、悬浮、假漂浮等)。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中,有着不同的化石类型和化石组合;6、埋藏类型多样,有原地或准原地埋藏,也有异地埋藏。除正常埋藏环境之外,还有许多特异的埋藏和保存环境。一些重要生物群的形成(如瓮安生物群、牛蹄塘生物群等)往往与这种特异的埋藏环境相关;7、有许多极具重要科学意义的生物群及珍稀化石;8、研究历史久,成果丰富。自1898年德国人富赫斯(P·Fuchs)在青岩采集石生物化石标本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在长达百余年研究过程中,不仅硕果累累,而且也造就了一些享誉国内外的古生物学家。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和地质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借助这些化石并模拟,恢复其各地质时期的生物面貌及其环境特征,贵州地质时期生物发展的三个阶段,便生动凸现我们眼前了。
一、中元古代中期至新元古代末(距今12—5.4亿年),这一时期地层中主要产细菌,藻类及疑源类(指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不明的微生物)化石。
贵州已知含化石的最老地层是中元古代晚期梵净山群铜厂组(距今12亿年左右)。由铜厂组起至南华系结束(形成于距今约12—6.3亿年间的地层),主要产藻类、细菌和疑源类。其化石面貌可以南华系(距今8.5—6.3亿年间形成的地层)大塘坡组所含化石的为代表。大塘坡组含微体化石计有细菌、藻类、疑源类20多个属种,绝大部份为真核生物。形态以球状单体为主,另有球状群体,球体表面光滑或略显粗糙,据化石的赋存岩性和组成,可分为两种类型:1、在炭质页岩、锰质岩中,藻类化石属种单调但数量丰富,且与大量小型细菌共生;2、在硅质岩中藻类化石属种和数量均丰富。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生态分异早在6.3亿年前就已存在。
南华纪(距今8.5—6.3)亿年)时期,地球上遍布冰川,被称为“雪球地球”。“雪球地球”上长期隔离及极端恶劣环境易造成生物遗传突然中断和变异突然发生。随着冰川消融和气候转暖,震旦纪初期出现一次生物大爆发(或大辐射),主要表现为宏观藻类多样化和具骨骼后生动物出现。
震旦纪(距今6.3—5.4亿年)是早期后生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地层中虽仍以产细菌、藻类、疑源类为主,但开始出现类型复杂的宏观藻类和具骨骼的后生动物化石。在震旦纪早期,依其化石的保存状态和组成,可将它们分类三种类型。1、产于瓮福磷矿区北斗山下震旦统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瓮安生物群,是磷酸盐化呈立体状态保存,以底栖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为主,包含丝状、球状藻类、后生动物休眠卵、胚胎及动物硬体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2、最近在江口县桃映乡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部,发现呈碳质压膜形式保存,以宏观藻类为主,包含动物及遗迹化石的生物群,很可能是湖北庙河生物群在贵州的新产地。3、开阳陡山沱组磷块岩中,产有大量的磷质叠层石和部份硅质叠层石。尤其前者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实为全国同期地层之首(插图),叠层石以穹状为主,另有锥状和层状。研究表明:不同成分(磷质、硅质)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不同,不同生活习性的微生物类型形成不同的微细构造。这一事实表明,叠层石是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生物沉积构造。
二、寒武纪——晚三叠世中期之末(距今5.4——2.1亿年)。
这一时期的地层中,主要产多门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伴生有鱼类、爬行类及陆生植物化石。
寒武纪(距今5.4——4.95亿年)生物大爆发,是指在寒武纪开始的20Ma年内,几乎所有后生动物门类及结构体制大体同时出现的生物演化事件。贵州与这次生物大爆发相关的生物群有:1、小壳生物群。这是三叶虫化石出现之前,广泛产于灯影组顶部的小型带壳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包含有软舌螺、似软舌螺、牙形类、织金壳类等十多个大类30多个属、50多个种。贵州小壳动物壳以织金壳类发育为特征。小壳生物群既是划分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标志,也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序幕。2、牛蹄塘生物群。这是指产于遵义市松林镇中南村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部,以海绵和非三叶虫大型节肢动物为主,包含多孔动物、刺胞动物、软体动物在内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这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大戏。该生物群与云南澄江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但其中的锥形原始管虫(Archoutuba coniodolis)、水母状化石(medosiform fossils)、刺罗娜虫(Naroia spinosa)等刺虫(Isoxys)、细丝海绵(Leptomitus)、锐虾(Perpicaris)、约克娜藻(Yuknessia)等都是澄江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上述两个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无疑将丰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涵,为早期后生动物的分类和演化提供可靠的化石材料。
凯里生物群是贵州寒武系中一个重要生物群。它产于剑河县(原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中下寒武统凯里组中上部,是以三叶虫为主,富含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和水母状化石为特色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现已分辨出12个大门类共120多个属,可分别归属于多孔动物、刺细胞动物,蠕形动物、腕足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宏观藻类及疑源类等。该生物群除有众多的动物硬体化石之外,还包括有相当数量的软躯体化石,凯里生物群的时代为中寒武世早期,位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与中寒世中期的布尔吉斯页米型动物群之间,在早期后生、动物演化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叶虫是贵州寒武系的主要化石门类。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和浮游两大类。前者以莱得利基虫类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富氧、水体动荡浅水环境。后者以盘虫类、球节子类为代表、主要生活在贫氧或缺氧水体宁静的较深水环境,贵州的三叶虫主要为底栖型三叶虫。袁金良等(1997)分析了掘头虫(Oryctocephalus)的演化趋势后,提出中寒武统底界的新定义,即以(Lancostria)向Oryctocephalus三叶虫连续演化系列中,以Oryctocephalus的首现为中寒武纪统的底界。在革东八郎剖面上以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lndicus)(图   )首现为中寒武统底界。
古杯类是贵州下寒武统常见化石,自下而上分三个组合。1、下部组合产于福泉中蹄塘组上部,全部由隔板古杯组成。2、中部组合产于金沙岩孔,遵义松林等地的明心寺组,隔板古杯和曲板古杯共同发育。3、上部组合广泛见于省内各地金顶山组中,全部由曲板古杯组成。贵州不仅是中国南方古杯序列发育最全的地区之一,且金沙岩孔、遵义松林明心寺组的古杯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由动物组成的生物礁体。
除上述门类化石外,贵州寒武系地层中还含有古介形类,牙形石及双壳类。福泉道坪牛蹄塘组底部产出的咸丰蛤(Xianfengococha)是世界上最早的双壳类化石。
奥陶纪(距今4.95——4.40亿年)地层中,主要产有笔石、三叶虫、腕足类、鹦鹉螺,另有珊瑚、牙形石、棘皮动物及海绵等。
贵州奥陶纪笔石主要为华中型,以大量下斜,下垂和平伸式的对笔石(Didymograptus)、及上斜四笔石(Tetrayraptus)、叶笔石(Phyllograptus),叉笔石(Dicellograptus)和双列有轴笔石发育为特征,总体面貌与欧洲同期笔石群接近,其特点是通常发育两套下垂对笔石。三叶虫与笔石一样,总体面貌与欧洲接近,但有较多的地方型属种,如万凉亭虫(Wanlianctingia)、罗汉坡虫(Lohanpopsis)、指纹头虫(Dictylocephalus),重庆虫(Chungkingaspis)、桐梓虫(Tungtzuella)、大洪山虫(Taihungshania)等。头足类为浮游类型,总体面貌与欧洲接近,大全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早中期为内角石——爱丽斯曼角石动物群,晚期为以中华震旦角石(Sinoceras chinensis)(图)为代表的直角石动物群。珊瑚主要产于中上奥陶统,大体可分出四套珊瑚组合分别位于黄花冲组下部、中部、上部(相当于原涧草沟组)及观音桥组。贵州是上杨子地区中上奥陶统珊瑚层序发育最全的地区。特别是产于贵阳乌当黄花冲组底部的贵阳乐氏珊瑚(Yohophyllum yalecyangensis)是上扬子地区最低的珊瑚产出层位。
 
奥陶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的第一次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据陈旭、戍嘉余等的研究,此次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发生,与冈瓦纳大陆上冰盖的凝聚和消融密切相关。在桐梓红花园,松桃陆地坪等剖面上,奥陶纪末的生物集群绝灭可分为两期,分别以叶月贝(Foliomena)腕足动物群和赫南特(Hirnantia)腕足动物群的消失为标志。前者是暖水动物群,随着冰盖的凝聚而消失。后者是凉水动物群,随着冰盖的消融而绝灭。
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在贵州可划分为两个落群,且紧位于志留系底界之下,在动物演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又与奥陶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和志留纪早期的生物复苏息息相关,故该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物群。
志留纪(距今4.1——4.17亿年)地层以产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珊瑚、鹦鹉螺为主,此外,还产层孔虫、海百合、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牙形石及原始维管束植物等。
在凤冈硐卡拉秀山组下段顶部发现的黔羽枝(Pinnatramosus qi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低层位的维管束植物,乃为生活在潮坪上的半陆生植物(插图),这意味着中国南方是陆生维管植物起源中心,对研究和探讨陆生植物起源,演化和迁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中,大约有20多个属种在贵州出现层位最低,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演化迅速。这可能意味着以贵州为主要部份的上扬子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发源地之一。
腕足类是贵州志留系的主要化石门类。在思南英武溪龙马溪组上部,石阡雷家屯香树园组下部,分别发现鹦鹉石燕(Yinwuspirifer)和始石燕(Eospirifew),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低层位的石燕贝族,对探讨石燕贝族腕足动物的起源、分类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早志留世中晚期腕足类生态分异,在贵州表现得十分明显。戍嘉余院士(1981)将黔北、黔东北地区早志留世中晚期腕足类分为五种生态类型。1、白沙型,几乎全由五房贝类的拟壳房贝(Paracolchidium)、枝房贝(Virgeiella)两属组成、个体数量十分丰富,经常密集堆积而成介壳层(滩)。2、印江型,属种和数量较丰富,以斯牛兰贝(Stricklandia)最丰,还有小轭螺贝(Zygospiraella)、北塔贝(Baitaca)、肋房贝(Pleurodium)等,但缺少拟壳房贝和枝房贝。3、白沙型和印江型间的过渡类型,缺失拟壳房贝、枝房贝、斯特兰贝,但小轭螺贝、肋房贝及始石燕(Eospirifer)发育。4、小河坝型。化石稀少,完全缺失五房贝类,仅见少量石燕贝类和正形贝类。5、韩家店型。以五房贝(Pentamerus),始石燕发育,缺失拟壳房贝、枝房贝、斯特兰贝为特征。造成碗足类生态分异如此明显的原因是环境的差异。
笔石以单笔石类为主。在桐梓、松桃等地新滩组及松坎组产出的志留新叉笔石(Neodicellograptus siluricus)是无轴笔石。过去一直认为无轴笔石仅限于奥陶系,该发现说明无轴笔石可以延续到早志留世,这也是世界最高层位的无轴笔石。在石阡、印江、思南、凯里等地秀山组上段及相当地层中采获孔笔石(Stomatograptus);对确定贵州志留纪的确切时代和区域对比有重要作用。
鹦鹉螺类,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动物群,即:1、产于松坎组的松坎角石(Songkanoceras)动物群;2、产于石牛栏组的宜昌菊石(Yichangoceras)动物群;3、产于秀山组上段的四川角石(Sichuanoceras)动物群。它们虽与欧洲同期头足类动物群有一定联系,但呈现出浓厚地方色彩。
泥盆纪(距今4.17——3.54亿年)地层可分为台地相和盆地相。台地相以酸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以产底栖腕足类、珊瑚为主,另有层孔虫、牙形石、鱼类和陆生植物,表现为近岸、富氧、水体较为动荡、浅水环境下的生物组合。盆地相以泥质岩,硅质岩为主,夹有陆源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主要产浮游的菊石、竹节石、牙形石、三叶虫,表现为远岸、贫(缺)氧、水体较为宁静,深水环境下的生物组合。
在中国南方,以乌克曼菊石(Wocklumeria)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仅见于贵州南部惠水王佑、长顺代化的五指山组顶部,它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中国南方确有相当欧洲法门期地层的存在,解决了中国南方泥盆系同欧洲同期地层的对比问题。普安罐子窑附近是中下泥盆统罐子窑组的命名地点,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箕底贝(Zidimir)的地方。在罐子窑组中,箕底贝窑秦堆积成介壳层(滩)、是中国南方中下泥盆统碳酸盐台地边缘具代表性的腕足类。
泥盆纪是双带型四射珊瑚的繁盛时期,以内板珊瑚科(Endophyllidae)、绳珊瑚科(Stringophyidae)、杯珊瑚科(Cyathophyllidae)、分珊瑚科(Disphyllukae)、菲力浦星珊瑚科(Phillipstradae)最为发育。在独山剖面上珊瑚有四次绝灭事件。第一次绝灭事件发生在龙洞水组之顶,龙洞水组产有丰富的床板珊瑚:蜂巢珊瑚(Favusites),蜂巢珊瑚(Squameofavosites)和日射珊瑚(Heliotites)等,还有不少种属是从志留纪和早泥盆世残留下来的。但在上覆地层中则全部消失。第二次绝灭发生在独山组鸡窝寨段之顶,在鸡窝寨段及其下伏地层中产大量泡沫珊瑚,但到鸡窝寨顶部这些泡沫珊瑚与腕足类鹗头贝(Stringocephalus)一起灭亡。第三次绝灭事件发生在荛梭组近底部,是F/F生物绝灭事件的反映,在下伏望城坡组中产有丰富的珊瑚,如分珊瑚(Disphyllum)、中华分珊瑚(Sinodisphyllum)假内沟珊瑚(Pseudozaphrentis)等,到荛梭组底部则完全消失。F/F是一次全球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绝大多数泥盆纪浅海台地相珊瑚都难逃劫运,47个属珊瑚中,只有2—3个属残存下来,151个几乎全部绝灭。但F/F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对较深海盆地内的珊瑚影响较小,尚有12个属残存下来。第四次绝灭事件发生在泥盆纪末期,表现为以泡沫内沟珊瑚(Cystoploentis)为代表的珊瑚群的消失。
鱼类化石见于独山猴儿山、都匀包阳、赫章铁矿山等地下泥盆统丹林组及其相当地层,以贵阳乌当属种和数量最丰。主要属种有:中华贵州鱼(Kueichowlepis sinensis)、贵阳中华瓣甲鱼(Sinopetalichthys kueiyangcnsis)、张氏猴儿山鱼(Houershanolepis changi)及包阳都匀鱼(Duyunaspis paoyangensis)及小型新都匀鱼(Neoduyunaspis minuta)(插图 )等。此外,在都匀、独山、三都等地下泥盆统丹林组,产陆生植物工蕨(Iosterophuyllum)(图   )、镰蕨(Drepanophylus)、裸蕨(Psilophyton)(图   )、带蕨(Taeniocarda)等。它们属于裸蕨类植物,是最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它的出现表明,植物进化已完成了从水生环境向陆生环境的飞跃。
石炭纪(距今3.54——2.95亿年)地层主要产筵类、珊瑚、腕足、牙形石、菊石,另产层孔虫、苔藓虫、双壳类等。就海相动物群而言;可划分出两个显著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内容上表现为,下石炭统主要产珊瑚和腕足类,上石炭统则以筵类和菊石居多。表现在生物演化上,许多下石炭统占统治地位的腕足和珊瑚科、属灭绝,上石炭统代之出现一系列的新科属,腹菊石科(Gastraoceratidea)出现标志着菊石面貌有较大改观,筵类在上石炭统中构成以纺缍虫超科(Fusulinacea)为特征的类群。表现在生物地理区划上,早石炭世的生物地方性属种较多,具有浓厚地方性特色。珊瑚中的假乌拉珊瑚(Pseudouralinia)、贵州珊瑚(Kweichowphyunm)、袁氏珊瑚(Yuanophyllum);腕足类中的小马丁贝(Marliniella)、古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舟形贝(Gondolina)等仅见于贵州及其邻区。晚石炭世则表现为世界性特点,生物分区不明显。
在惠水王佑、长顺代化不大的范围内,于石炭系底部既发现有以加道夫菊石(Gattendofia)、始钵菊石(Eocaites)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又发现有前槽管刺(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到槽管刺(Siphonodella sulcata)牙形石演化序列。这既为精确标定我国石炭系底界提供了依据,又为解决不同相区石炭系底界对比提供了化石材料。在同一个地区内发现菊石和牙形石两套动物群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水城德坞、盘县滑石板等地上下石炭界线附近,亚球状似菊石(Homoceras sublobosum)、贵州网纹菊石(Retiueloceras guizhouense)、乐氏布朗菊石(Branneroceras yohi)等的发现,既肯定了我国有相当于西欧纳缪尔阶的存在,也解决了我国与欧洲、俄罗斯同期地层对比和归属问题。
在罗甸罗苏石炭系剖面上,牙形石类具节倾鹗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的发现和研究,为精确标定我国上石炭统的底界及罗苏阶(上石炭统最底部一个阶)的建立提供了化石依据。
二叠纪(距今2.92——2.50亿年)地层、主要产筵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石、菊石、陆生植物化石,另有腹足类、双壳类、放射虫、苔藓虫、海绵、钙藻等。
菊石可分为两种生态类型。1、开阔海型、主要分布在南盘江盆地区,以麦德利菊石超科和棱角石亚目分子为主,壳体多扁平、壳表面光滑、营自浮和浮游生活,与欧洲同期菊石较为接近。2、局限海型,分布在扬子浅海区,主要由齿菊石目早期分子组成,壳体多呈外卷式,壳表具发达的肋瘤和隆起的脐部,此类菊石不善游泳,具浓厚的地方色彩。以假提罗菊石(Pseudotorolites)为代表的华夏菊石群是中国南方所特有的菊石动物群。晴隆花贡、普安龙吟、紫云羊场等地是中国南方饼菊石(Paponoceras)动物群发现的唯一地点,该菊石动物群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含菊石地层的时代归属,也为解决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相关地层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
近年来,在罗甸罗苏、紫云羊场等地石炭二叠来界线剖面上,相继发现牙形石孤立曲鄂刺(Streptognalhodus isolatus)。该种是国际上确认的二叠系底界标志化石,它的发现为精确划分我国二叠系的底界提供了依据。在罗甸罗苏中下二叠统剖面上,凉水型牙形石与暖水型牙形石交替出现。王志浩等以为这与海水深度变化有关。海水变深时,水温变低,发育凉水型牙形石;海水变浅时,水温增高,发育暖水型牙形石。
紫云猴场扁平下二叠统中含有丰富腕足类化石。其中绝大部份是我国华北、华南同期地层中的常见属种,尤以长身贝类,石燕贝类为最,通常认为这是一个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环境中的暖水型腕足动物群。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混有相当数量与澳大利亚西部同期地层中腕足类的相同属种十分相近的标本,后者通常认为系冷水型腕足动物群。澳大利亚型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在贵州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古生物化石内容,也为两地早二叠世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重塑早二叠世古地理及腕足动物古地理分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二叠纪是贵州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礁最发育时期,该期生物礁为海绵一藻礁。主要造礁生物为海绵,其次是藻类和水螅;附礁生物有管壳石、双壳类、腕足类及有孔虫等,礁体主要沿近岸及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分布。贵州是中国二叠纪生物礁分布最广,发育最全面和最为典型的地区。代表性礁体有:紫云石头寨、册亨册阳、望谟平绕、罗甸克麻井等。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中的陆生植物属中国南方常见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是一个以真蕨、种子蕨为主,伴生大量有节类的喜温暖的沼生植物群。有意思的是,在盘县西部该含煤地层中,发现了舌羊齿(Glosspteris)(插图  ),后者是冈瓦纳植物群特征分子。另外,在这一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发现轮叶(Annularia)、瓣轮叶(Lobatannularia)、芦木(Calamites)、副芦木(Paracalamites)、栉羊齿(Pecopteris)、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等,并和三叠纪双壳类克氏蛤(Claraca),弱海扇(Leptochondria)等共生。这一发现突破了大羽羊齿植物群仅限于二叠系的传统观念,也为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大羽羊齿植物群在贵州西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群落,即沼泽森林群落、沿岸水生森林群落、浅滩及平原上的中生乔木一灌木群落和高地旱生群落。各群落有着各自特有的内容和结构体制及特定的生态环境。
贵州上二叠统中富含钙藻化石,据其垂直分布可建立两个组合,由下而上为:Gymnocodeum bellerophontis 组合和Permocalculus (yrutifes)组合。后者是一种灭绝的红藻化石,也是世界上最高层位的钙藻化石组合。贵州西部可看作是世界上二叠统钙藻层序发育最全的地区。
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一次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二叠纪繁盛的筵类、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始铰纲腕足类、喙壳纲、软舌螺类、古介形类、海蕾纲等在这一时期灭绝。具铰纲腕足类、变口目和隐口目苔藓虫、古腹足目、棱菊石目、海百合纲等急剧衰落,仅残留有少数属种。
三叠纪(距今2.50——2.05亿年)地层,主要产双壳类、菊石、牙形石,另产胸足类、六射珊瑚、海百合、海生爬行动物、鱼类等。
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后,早三叠世时生物进入了复苏期。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一直认为早三叠世是全球上生物礁或生物丘发育间断期。最近,在罗甸边阳附近大贵州滩下三叠统中,发现由蓝藻细菌组成的生物丘和生物层。生物丘(层)有两个层位。下部全是由蓝藻细菌组成的生物丘和生物层,厚约5——20m。含有牙形石:小型欣德剌(Hindeodus parvus),上覆层为含牙形石Isarcicella isaricica(伊沙西伊沙剌)的薄层灰岩。上部层位是由数十个滨潮坪灰岩小旋回组成,其中夹十余层穹状、倒锥状的蓝藻细胞形成的生物丘,厚约80m。这一发现填补了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之后,生物丘(礁)发育空白。
海生爬行动物是贵州三叠系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门类。它时空分布广泛。空间上,广布于仁怀茅台、贵阳三桥、清镇姬昌、贞丰龙场、安龙龙广、兴义顶效、乌沙、关岭新铺、岗乌、晴隆凉水、盘县新民、普安青山等地。时间上,自中三叠世早期至晚三叠民早期地层中均有产出。目前已发现约20多个属种,分别归属于真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楯齿龙类及原龙类。后三类在国内尚属首次报导。初步查明它有5个层位,由下面上,依次为:1、产于关岭组第一段,以贵阳三桥产出的邓氏三桥龙(Sanchiaosaurus dengi)(插图),清镇姬昌桥出上的宋氏清镇龙(Chinchenia sungi)为代表。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早中期。2、产于关岭组第二段,以盘县新民乡产出的海生爬行动物为代表,该地以含丰富的鱼龙(图   )及鱼类化石为特征。最近还发现有的新类型,如原龙类的东方恐头龙(Dinacephalusaurus orientafis)就是一例,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晚期。3、产于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扬柳井组,在贞丰龙场产有真鳍龙类的骨骼及鱼类化石;在兴义顶效杨柳井组顶部采到海生爬行动物骨骼化石,刘冠帮(2002)等将其定名为绿荫顶效龙(Dingxiaosaurus luyinensis)(插图)。4、产于晚三叠世卡尼克早期(?)竹杆坡组底部的贵州龙(Keichousaurus)动物群。5、产于晚三叠世卡尼克早中期的关岭生物群,以上五个层位特别是2、4、5三个层位,海生爬行动物不仅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保存完好,多为完整的骨架,没有受到磨蚀、破坏和变形。
如此大量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使贵州成为世界上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地区。以往有关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演化、生态、古地理分区等方面的认识和结论,是根据德国、瑞士、中东及北美地区的材料得出来的。贵州大量三叠系海生爬行动物完整骨架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前人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结论。在贞丰龙场、北盘江镇关岭组第一段中,相继发现海生爬行动物足印化石,甄朔南等将其与德国三叠纪地层中的手兽迹(Chirotherilum)相比较(插图)。
贵阳青岩不仅是岩石地层单位青岩组的命名,而且是我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单位青岩阶的命名地点。该地青岩组剖面富含菊石化石,据其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可分为:1、Parapopanoceras leiophylites组合带,2、Necomedites yohi延限带;3、Paraceratites binodosus富集带;4、Paraceratctes frinodosus富集带;是我国中三叠世早期(青岩期)菊石序列最全地区。近来在青岩剖面上又发现了由Neospafhodus homeri——Chiosella timorensis牙形石连续演化序列。大都数学者同意在这个演化系列中,以Chiosella timorensis 的首现为中三叠的底界。在贵阳青岩、望漠甘河桥,罗甸边阳等地牙形石Chiosella timorensis 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晚三叠世晚期一第四纪(距今2.09—— 0.02亿年)
该期的地层和沉积物中主要产非海相各类动植物化石。
晚三叠世晚期(距今2.09——2.05亿年)地层为二桥组,主要由陆源硅质碎屑岩组成,产双壳类及陆生植物,另产鱼类、叶肢介及孢粉等。黔西南和黔中广大地区二桥组中产肋形蛤(ermophorus)——印度蛤(ndosinion)双壳类组合,这是中国南方三叠纪最高的双壳类组合。
近年来,在黔北毕节青场、仁怀茅台等地二桥组上部,发现层位稳定、数量丰富的祁阳蚌(iyangia)湖南蚌(unanella);二者是系的典型分子,常以二者出现为非海相侏罗系的开始。这一发现不仅对黔北二桥组时代提出质疑,也为贵州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的划分提供了有意义的化石材料。二桥组内的陆生植物属网叶蕨(ictyophyllum)——格子蕨(hadophlebis)植物群,是一个以苏铁类,真蕨类(主要为双扇蕨科)、种子蕨类为主,伴有石松类、有节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的植物群。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群。贵阳二桥组中奥托鳞羊齿(Lepidopteris ottonic)(插图)的发现颇具意义,该种是欧洲上三叠统瑞替克阶的特征化石。
侏罗纪(距今2.05——1.42亿年)地层主要由河湖相红色硅质碎屑岩组成,所产化石以淡水双壳类为主,另有陆生爬行动物、鱼类、叶肢介及陆生植物等。
贵州侏罗系淡水双壳类可统称假铰蚌(Pseudocardinia)动物群。时代为早、中侏罗世。根据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期。早期是Pseudocardinia繁盛时期,属种和数量繁多的Pseudocardinia与个体较大的Cuneopsis(楔蚌)共生;中期除Pseudocardinca外,尚有较多的Lamprotula (Eolamprotulu) cernec(客氏始丽蚌)、Psilunio(裸珠)Cuneopsis楔蚌);晚期则以出现Lamprotula (Eolamprotulu)  guangyuanensis,(广元始丽蚌)及Undulatula(       )为特征。
在毕节、大方、黔西、平坝、息烽等地下侏罗统自治井组珍珠冲段中,相继发现陆生爬行动物(恐龙):相似巨型禄丰龙(Cf. Lufengosaurus maynus=Sinosaurus triassicus)、巨型禄丰龙(Lufengosarus magnus)(插图)、弯曲中国龙(Gryposaurus sinensis)、黄氏云南龙(Yunnanosaurus huangi)等。
上属属种都是云南禄丰晰龙动物群的主要成员。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禄丰晰龙动物群的分布范围,也为川、滇、黔、渝四省(市)侏罗纪红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材料。在大方新场侏罗系剖面上,上述成员直接覆在含有以锥蕨为(Concopteris)代表的侏罗自流井组綦江段之上。同一条剖面上述两个生物群直接叠覆在同内十分少见,这再一次地证明禄丰晰龙动物群的时代应为早侏罗世。
在沙溪庙组上段顶部,以自流井真叶肢介(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为主组成的叶肢介层,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良好的标志层。它很可能是事件沉积的产物。
白垩纪(距今1.42——0.65亿年)地层在贵州主要由一套红色陆源硅质粗碎屑岩组成,称茅台组。茅台组尚未发现大化石,仅采有轮藻、介形虫化石。经王振、叶春辉等人鉴定,轮藻主要有:Porochara anluensis(安陆孔轮轮藻)、P、gonganzhaiensis(公安寨孔轮藻)、Charites guanpingensis,Ohtusochara luodianensis,Nemegti chara miorocylin chica等。介形虫主要有Tangxiella tangxiensis(汤溪汤溪介)、T·exstrana,Talicypridea guadrata,Ta、reticulata),Cypris subovata,C、demiorbiculata,Mongolanella sp.,Candona sp.等。它们都是我国南方晚白垩有代表性的轮藻和介形虫。这一发现可以确定茅台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解决了长期以来茅台组时代存疑的问题。
白垩纪末期也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主要标志是恐龙、海生爬行动物等多门类生物突然消失。其后的生物复苏和辐射事件,使生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则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迅速发展为特征。
古近纪(距今0.65——0.23亿年)地层在贵州仅见盘县石脑村。为一套红色陆源粗碎岩岩,称石脑组。产有以嵴齿鹿(Lophiomeryx)、雷兽科(Brontotherridae)分子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群和以榆(Ulmus)、樟(Cinnamomun)为代表的被子植物群。另外还含有腹足类及龟化石。
新近纪(距今23.8——1.81百万年)地层见于施秉翁哨和威宁中水两地。前者称翁哨组,主要由湖泊相绿色含砾粘土岩和褐煤组成。除产哺乳动物化石Brachyodussp(短齿兽未定种)外,还产大量腹足类(含口盖)、介形类和轮藻、孢粉化石。后者称中水组,主要由砾石、含砾砂岩、含砾粘土岩与粘土岩及少许砂质灰岩组成,含有腹足类(含口盖)、介形类、双壳类及轮藻化石。
第四纪(距今1.81百万年——     )沉积在贵州分布零星且不连续,但类型多样,变化较大,主要为松散沉积物。在洞穴沉积中发现有哺乳动物化石,常见者有: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大熊猫(Ailuropoda fovealis)、巨馍(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它们都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主要分子。该动物群是一个生活在温湿气候下的热带、亚热带哺乳动物群(插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