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练习题
(2010-11-19 16:02: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一、注音题
回眸
霓裳
萦纡
悄然
玉扃
二、释义题
御宇:
云鬓:
黄埃:
云栈:
萦纡:
行宫:
天旋日转:
耿耿:明亮。
经年:
精诚:
致:
排空驭气:
穷:
碧落:
绰约:
参差:
金阙:
玉扃:
珠箔:
银屏:
迤逦:
袂:
寂寞:
阑干:
凝睇:
人寰:
三、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四、填空题
(1)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
(2)渔阳鼙鼓动地来,
(3)夕殿萤飞思悄然,
(4)行宫见月伤心色,
(5)春风桃李花开夜,
(6)玉容寂寞泪阑干,
(7)在天愿为比翼鸟,
五、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举例: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六、翻译题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七、总结全诗内容结构,诗的主题。
(一)内容结构
第一层:写长恨的内因(安史乱前)
1、李重色、求色、得色。(迷色误国是祸根)
2、杨娇媚恃宠。
第二层:写马嵬坡贵妃陨命及李对杨的刻骨相思。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第三层:道士幻境找寻贵妃。(渲染“长恨”)
上天入地 (浪漫想象)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脉脉、忠贞不渝)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总结长恨的原因: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二)主题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
八、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一)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二)人物形象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