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泉精神,之于我心

(2016-05-22 08:53:53)

               

                      龙泉精神,之于我心

                            鲁庆鸿

    

    仲夏五月,骄阳似火。作为曾经在龙泉中学工作过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再次踏上了龙头山之路,去看看我的第二个故乡,白银之乡的龙泉中学。

    站在骡马口,看着碧色蓝天下的建筑群,目光定格在一块干净整洁的球场。那里有一群穿着朴素的孩子们,他们跳跃着,微笑着,像来自山间的小花,散发着青春气息。

22年前(19948),我走出昭通师专,怀揣着对生活的向往,来到了龙头山,在学校旧址,面对朴实与渴望的眼睛,开启了教学之路。那时的龙泉中学,只有一幢教学楼和一个简易食堂,前面是一片荒滩,乱石林立,杂草丛生。初到龙泉中学,我的心里有些失落,有些颤抖,那是一种无名的心里纠结。报道的第一天,接到学校通知,要我接12班的英语课。那天晚自习,我和分到龙泉中学的几位老师去教室与学生见面,我担心自己无以胜任毕业班的课程。面对全校只有一名正式英语老师的现状,我别无选择。我硬着头皮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同学们用怀疑和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简短地说了几句话:“成功需要汗水加上好的学习方法,我将与大家和睦相处,绝尽全力教好大家。”这话听起来有些空洞,而后来得到了实现,也对我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极大影响。

龙泉中学的建立,是龙头山历史上,也是鲁甸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学校奉行“治贫必先治愚,治愚必先兴教”的理念,将昔日河滩变成了传播知识的摇篮,文明的钟声在古银矿旧址的土地上敲响。学校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928月拉开了龙头山中学教育的序幕。

建校初期学校占地面积只有9.6亩,学生们没有教室,他们在榨油厂破旧的土墙房子里上课;他们没有宿舍,就住在原粮管所借来的房子里;有的学生自己带来锅具做饭,有的学生从河里抱来石板写字,老师们与学生一起搬运石头铺垫球场。

弹指一算,我离开龙泉中学已经18年了,轻叹岁月如梭,留在心里的记忆依然清晰可见。全体学生努力向上,全体老师锐意进取,我们朝夕相处,一起感受着喜怒哀乐。

去年初1班聚会期间,到场的几位老师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第一任校长石安政老师回顾了龙泉中学的艰难历程,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当初榨油厂里传来的阵阵读书声。轮到第二任校长王高云老师发言时,他一下子哽咽,眼眶里含着泪水,那是近二十年后再次见到当初所教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慨!

龙泉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那4年时光也是最值得回忆的4年。我不在乎山高坡陡,不在乎贫瘠与苍凉,因为我也是大山里走出的学子,我更看重大山与学生们的质朴与善良。12班毕业后,我再次接初三年级4个班的英语课程,每天早上都是满满的四节课。我都惊奇当初竟然在没吃早点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下来,我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利用下午的时间给学生们搞讲座,还要带着学生们搞节日活动。

我被分配到龙泉中学决定了我必然要与大山、河流、小镇日夜共度。粮管所古朴房屋前的大树在8.03地震中不停摇晃,它们见证了曾经荒草斜坡的河岸边师生们起早贪黑忙碌的身影。部分同学在房前屋后支起的石头锅灶已经成为历史,学生们生火做饭的炊烟常常在我记忆深处袅袅升起;漆黑的锅具、淡白菜和包谷饭让我不禁回忆着自己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工作需要耐心,要能够忍受寂寞。有一个周末,我独自背着画夹走上照壁山,我的画笔不知该放在那个方向,心中一片茫然。可是,当我看到那常年奔流不息的河流时,看到它绕过道道河谷,好像在我心里流动着,去寻找它最终的归宿---大海。河流的涌动为我点燃了生命之火,我为何惆怅?那些固守贫瘠村落的人们,祖辈躬耕劳作,不去抱怨生活的枯燥乏味,不去多想环境的艰苦与恶劣。我的画笔找到了方向,那就是一条条山间的路,那延伸的方向让我觉得路就在脚下,就在前方。

龙泉中学走过的每一天都是不同寻常的,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所有师生的汗水和心血。龙泉中学的教师是善良的,大家以良心诠释着教书工作的道德与奉献。正是大山深处的艰苦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明白了环境可以改变怯弱,行动可以铸就坚强。

8.03地震袭击龙头山之时,我的内心是痛苦的,我步行来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到的是满目苍夷的大地,看到的是夷为平地的的教学大楼,看到的是危危可及的的教师宿舍,看到的是满操场的帐篷及救援官兵穿梭的身影。那一刻,我被震撼了,我在问自己:废墟之上的龙泉中学,该走向何方?我还想着食堂楼上的“教师之家”,我们曾经在那里开会,全体教师以校为家;我还想着199758日的泥石流涌进学校,冲毁校舍,教学楼不停颤抖的惊心场面。

    还记得2班同学给我的那张小桌子,它一定被深埋于废墟之下了,或者早已成为灰烬;还记得带着同学们排练节目时的欢声笑语,那音乐仿佛还唱给大山倾听;还记得来自周边的老百姓聚集于操场,观看夜空之下同学们如痴如醉的表演。

有时我想起父亲在我接到分工通知的那句话:“恐怕你就一辈子留在龙头山了!”后来我走出去了,去了一个叫昭阳区一中的地方。可是,每每想起龙泉中学,都心存依恋。说实话,我也动摇过,痛苦过,有时甚至是寂寞难耐,我的坚持和踏实教学给了我走出的机会。当初12班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一路颠簸到了鲁甸县城,那一年龙泉中学的中考成绩排在全县前列。面对成绩,我再次回首过去那些夜以继日的工作时光:老师们不知疲惫地批改作业,即使周末也在忙着复印资料,头天考的试卷第二天成绩一定出来,因为抢课上还发生了教师之间的不愉快,即使生病也不离开讲台。是的,龙泉中学的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为学校争得了荣光,后来的师生们一样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山区教育的历史上书写着更大的辉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自豪地说,我是龙泉中学的一员。

还记得地震之前到龙泉中学招生的那天,李校长于百忙之中从鲁甸县城赶回,为我们一行人周到的安排;还记得与龙泉中学的老师们在一起时,大家都一直在探讨教学和学校发展的话题。李校长、王敬书记和老师们带着我们走进学校展厅观看学校发展史时,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片历历在目,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地震救灾场面再次把我的心带回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里。面对灾难,龙泉中学依然挺立;面对灾难,龙泉中学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诠释着龙泉精神。

龙泉中学,是群山环抱的骄子,是山区教育的主阵地。龙泉中学的历史承载着收获与希望,承载着苦难与泪水,承载着艰辛与拼搏。如今的龙泉中学蒸蒸日上,一阵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在这里,你可以亲眼目睹全县唯一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的李明响校长,你可以见到教师们行色匆匆的身影。漫步整洁的校园,桂花飘香,树木葱郁。放学后,同学们在操场席地而坐,端看书本,那是蓝天之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龙泉中学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向美好的明天。

我虽走出,也未常往,心却依旧。感恩龙泉,艰苦与磨练,让我在人生路上愈加坚强;感恩龙泉,让我铭记为师之道在于乐于奉献。龙泉精神,之于我心;龙泉岁月,心之高挂!

祝愿龙泉中学再创辉煌!

2016522

 

作者简介:鲁庆鸿,云南鲁甸人,教师,现供职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中。有诗歌散文小说及英语论文等发表于《边疆文学》《散文百家8.03地震文集》《春城晚报》《昭通文学》《昭通日报》《乌蒙山《中学生英语》《中学英语辅导》《考试》等报刊杂志2012年获滇东文学诗歌奖。现担任昭通市英语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昭阳区英语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多次被聘为昭通市课赛评委昭通市高考研讨会英语学科主讲专家,昭通市中考英语学科阅卷组组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