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在龙泉中学的日子(三)

(2016-03-01 20:45:39)

龙泉中学建校之初,龙头山还被称之为“龙头山乡;那时的昭通还被称之为“昭通地区

1996年,应时任校长王高云老师之托,我写过一些关于创建龙泉中学的文字,要说是她的发展史也可以,其中有些文字来源于时任副校长王永亮老师所写的简介。今天突然想起这事,便从书架里找到了那本发黄的笔记本,那些文字在眼前闪耀着,无比兴奋。遗恨的是,当初我所写下的所谓校史不知何故而丢失,姑且把这些当初的文字再次重复,以慰藉遗憾之心。

鲁甸县龙泉中学,位于鲁甸县城西南28公里处的龙泉镇(村)。其建校初期占地面积为9.6亩,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地。

龙泉中学所在的龙头山乡(如今为镇)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很早就在此开采银矿,清乾隆年间曾以乐马厂大旺驰名一时。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该乡经济文化仍很落后,仍属贫困山区。龙头山党委、政府、原属龙头山籍的父老乡亲及众多有识之士深深认识到,治贫必须治愚,治愚必须先兴教。多年以来,在龙头山兴办中学,已成为龙头山乡党委、政府及龙头山二万八千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1989年,县人民代表多次在人代会上提议兴办龙头山中学,并得到鲁甸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拟定1991年创办中学,1992年正式招生的办学计划。1990年,地、县教育局领导为此专门多次到龙头山乡进行实地考查。1991年间,县教育局、龙头山乡党委、政府就校址问题进行了多方选择,反复论证,确定了今天的校址(即龙头山卫生院前面三面临水之地),并经县委、政府领导及地区教育局领导多次实地考查后通过,而且得到了专门挂钩扶贫龙头山乡的地区人行的支持。乡党委、政府为尽快创办这所中学,成立了以时任乡长王天鹏为组长的建校筹备组,一方面进行宣传发动,同时向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及龙头山籍的在外工作人员发出倡议;另一方面为办学积极组织集资。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各位乡亲的努力下,龙头山建立中学已成为必然之势。龙头山人民对办学的热情高涨,许多农民都愿为办学捐献出自己的承包土地。到1992年初为止,全乡人民各家各户都捐了款,为后来的征地提供了经济条件。同时,县委组织的龙头山乡社教工作队的支持也给中学的创办带来了有力的促进。

“1992年3月2日,由县委副书记李长颖同志和副县长锁飞同志带队,人大、教育、水电、城建、土管、建行、广电及龙头山乡党委、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到现在的校址召开中学筹建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李副书记、锁副县长在听取乡党委、政府汇报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指示;龙头山乡党委、政府当即表示半月之内完成征地;水电局领导表示,负责免费解决学校的水、电及三方挡墙问题;土管、城建等部门就有关问题也纷纷表示积极支持。为尽快建立中学,这次会议讨论成立领导组。至此,在省、地、县教育部门、鲁甸县委、政府及龙头山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地县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龙头山中学正式开始筹建。3月16日,征地在县公证处免费公证下结束。3月18日,土管局进行土地复查。3月19日,城建局实地勘察。4月11日至17日,城建规划测量。5月9日,城建实地勘测设计,24日确定规划方案。6月10日,破土动工,开始平整场地。20日规划放线。6月25日开挖地基。期间,由锁飞副县长提议,龙头山中学更名为龙泉中学;同时,教育局配备并任命了龙泉中学领导班子。7月中旬,锁副县长、教育局马局长、水电局黄局长、林业局窦局长就学校挡墙、教师住宿等问题来到龙头山现场研究,决定迅速打好挡墙,把林业站房子借给教师作宿舍。8月初,县长孔利华亲临指导工作。8月中旬,锁副县长及粮食局、教育局领导就学生宿舍问题又来龙头山开会研究,决定借出粮管所三间备用仓库作学生宿舍。8月间,龙头山供销社决定把榨油厂借给学校作教室;县扶贫办对学校修建教学楼所需的建材及运输用油进行了扶持;教育局调动两名教师,分配5名大专生,录取120名学生给龙泉中学。经全体教职工的努力,龙泉中学于9月1日正式开学。当时,龙泉中学共有教职工11人,临时工8人,代课教师1人,学生总数164人。

为感谢为这所中学的建立而付出心血和劳动的社会各界人士,龙泉中学决定定于10月10日举行隆重的建校典礼。”

龙泉中学的建立,是龙头山历史上、也是鲁甸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昔日的河滩将会变成传播知识的摇篮,古银矿旧址上的这块土地将再一次敲响文明的钟声。

从时间上讲,龙泉中学在鲁甸兴办中学的历史上排列第六,我们祝愿她顺利发展,桃李满园。龙泉中学以10月10日为建校纪念日,我们祝愿她事业如意,兴旺发达。

1992年8月,县教育局分配了周乐成、杨贵富、吕志敏、熊金荣、钟明崇等5名大专生到龙泉中学。时任校长石安政,副校长胡轩旭,教导主任王永亮。在当时比较艰苦的环境里,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龙泉中学朗朗的读书声拉开了龙头山中学教育的帷幕。

时隔一年,即1993年10月,教学主楼竣工,全体师生搬进了新教室上课。龙泉中学在这一年招收了第二届学生,分成了3个班。

1993年4月,王永亮任副校长,王高云任教导主任。后来王永亮老师调文屏镇中学,1993年10月,王高云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吕志敏任教导主任,陈光彩任教导副主任,张德万任后勤主任,钟明崇任团总支书记,熊金兰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会主席由陈光彩兼任。

1994年,翟玉山老师从龙泉中心校调到龙泉中学,建立党支部,由翟玉山任党总支书记。这一年8月,吕志敏老师不幸遇害。10月,校长石安政调鲁甸县职中,王高云任校长,涂云深任教导主任,唐石荣任教导副主任。11月,学校食堂、球场完工。

龙泉中学自建校以来,坚持面向山区招生,始终坚持“德育第一,思想领先的办学方针;坚持“质量第一,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在山区教育中闯出了新路子,使来自龙头山、翠屏等乡镇的山区学生大部分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作为一所山区中学,其日益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及龙头山父老乡亲的良好赞誉。

    看着笔记本上的教师名单,仿佛我又回到了当初。那名单长长的:石安政、王永亮、王高云、胡轩旭、张德万、陈光彩、唐石荣、涂云深、龙飞、肖光芬、叶红武、冯敏、杨国聪、杨贵富、熊金荣、周乐成、钟明崇、吕志敏、胡华仙、王明翠、雷选平、邓启平、熊金兰、李映、胡轩睿、袁永平、邹玉莲、王峰、阮金宏、阮金像、鲁庆鸿、蔡国崇、罗正立、刘勇、曹顺云、邹光庆、汪清燕、翟玉山、陆云波、夏大旭、谭启彬、邹剑、管彦辉、甘小泉、李周忠、陈大忠、陈兴军、黄禄荣、雷选坤、蔡斌、陈朝灵、王云仙、巫梅、戈立斌、刘和礼、潘瑞、李松、黄晓梅、卢应文、周权、徐安龙……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共同感受着喜怒哀乐。

弹指一算,我已离开龙泉中学18年时光,上述名单里依然留在龙泉中学的教师已经屈指可数,除去退休的翟玉山老师、肖光芬老师和李周忠老师,我知道的还有陈光彩、叶红武、甘小泉、钟明崇了。其余教师有的改行,有的去了县城或市区的不同学校。

     记得去年2班同学聚会那天,一共来了20多位同学,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我们相处的许多细节。而我们老师们,却忘记了好多同学的名字。来的同学中,有工作的,有在农村搞建设的,有当老板的,真是各有所长。既然是老同学聚会,大家都不在乎各自的处境如何,毕竟相处了三年,师生情、同学情是永远也无法被抹去的。师生们分别简要介绍了各自的情况。我到昭阳区一中都已经十年了。岁月如梭,好几位老师的头发都已经变白;甚至有些同学的脸上也布满了皱纹。晚上唱歌时,他们还叫我教当初跳过的舞蹈,真是忘记得差不多了。不过,听着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段时间参加完龙泉中学一班的聚会后,感慨颇深。那天来昭通市委党校的学生有五十多位。二十年时光,一转眼就到。那天在大厅的圆桌会议室里,除了同学们之外,还有第一任校长石安政(现任鲁甸职中校长),第二任校长兼一班班主任王高云(现任鲁甸特殊学校校长),数学老师唐石荣(现任鲁甸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永亮老师(现在昭通市农业学校校长),体育老师李映(现在鲁甸县委组织部工作),政治老师罗正立(现在鲁甸县茨院中学),化学兼生物老师钟明崇(现仍在龙泉中学),地理老师陈光彩(现仍在龙泉中学),音乐老师阮金像(现在鲁甸桃园中学)。

     聚会由冯忠相主持,他一一介绍了到场的同学及现状,学生李锐致欢迎词,几位老师都分别说了各自的心里话。轮到王高云老师时,他一下子哽咽,眼眶里含着泪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坐在他的旁边,差一点就流泪了,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石老师回顾了龙泉中学的艰苦岁月,让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当初建校时从榨油厂破败的房子里传来的阵阵读书声,仿佛又看到当初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当王老师悄悄把话筒放到我面前时,我只好扮演解围的角色。作为班主任,王老师这个硬汉都在那一刻哽咽,是我料想不到的。可见,他在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对许多东西的感触不是一般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我头晚就写好了一首诗《二十年,往事如烟》,当场念了,以表心意。阮金像改了一首歌,现场唱了,很感人。

在餐厅里,同学们频频过来向老师们敬酒,互相之间说了好多好多的话语,彼此之间畅谈着人生,回忆着过去的岁月。那酒里蕴含着诸多难以言表的兴奋与惆怅。二十年啊!好多学生都变了模样,有的胖了,有的皮肤黑了,有的皱纹多了,都是成家立业的人了。

工作20年以来,我工作的地点几经变换,最后来到了昭阳区一中。想起来,没有当初的付出和汗水与坚持,恐怕我也走不到这一步。龙泉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也是我最值得回忆的几年。我不在乎那里的山高坡陡,不在乎那里的贫瘠与苍凉,我更看重的是那里的质朴与善良。那些时光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每每想起的时候,都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石安政老师为龙泉中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高云老师对学校的管理方面的付出让龙泉中学的教学走在了全县前列,龙泉中学还有许多为教学而忘我工作的老师们,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这些文字看似枯燥乏味,但这是当初龙泉中学建校历史的缩影。我之所以还要把它们搬出来,内心的确很复杂。1998年8月我离开了生活了4年的土地,去了鲁甸县一中;2005年被招聘到昭阳区一中。当8.03地震发生后,我步行到了我所工作过的学校,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原来的教学楼彻底夷为平地,原来的教师宿舍危危可及,整个操场上满是帐篷,部队官兵的身影穿梭在河岸边、山体间、废墟中……那一刻我被震撼了。龙泉中学的师生们没有被地震吓到,他们以帐篷为教室,勤耕苦读,依然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证明了龙泉中学是好样的,我为之而感叹!

如今,龙泉中学已经搬到了骡马口,看着昔日的校址,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我还记得食堂楼上的“教师之家,我们在那里开会,闲暇时在那里下象棋、围棋……我还想着教职工宿舍没水了,我和同事们扛着工具去龙泉河修理水管;我更记住了1997年5月8日的泥石流涌进中学操场,教学楼不停颤抖的心惊胆战的傍晚。一切都已过去,那里已经变成一个废墟。废墟之上,留存着历历往事。

2015.8.17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