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课堂 启迪教育智慧
(2015-12-08 11:26:45)分类: 读书感悟 |
走近名师课堂
应学校安排,我有幸在11月28、29号两天参加了2015年“和美课堂”------第六届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这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会。听取了张齐华、强震球、华应龙等几位名师的5节示范课和3节报告。会上,我领略了张齐华老师的幽默,强震球老师睿智,华应龙老师的和气、大气和才气。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感受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沐浴着的专家智慧,感到时光的短暂,也感觉到自身的欠缺。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树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迪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听了这三位名师的课,更让我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
1、师生交流温馨而充满智慧
课前交流,“握手组成学习小组”、“自信的举起你的手”、“课前游戏说反话”、“数学是好玩的,好玩的数学带给我们思考和启发”、“写写自己的名字,大小在1平方厘米左右”、“读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学校学校就是要学会‘笑’”等有趣的情节和语言,让处于紧张状的孩子变的轻松愉悦,从而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上交流,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充满着智慧和温馨。每个老师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他们除了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是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这些老师们在课上就始终有一股激情在感染着孩子们一起参与积极地学习,也能带动学生一起的互动。我感觉这几位名师就是在用生命去教学,全身心的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语言,每一个动作都是发自肺腑,发自内心,看不到做作,看不到作秀,有的都是师生间的平等,真实有效的对学习问题的对话,在对话中,凸显的是学生的个性,凸显的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巧设计,创造生本课堂
精妙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在探究与交流中知识自然生成。
张齐华老师在《确定位置》一课中,为让孩子准确找到需救援船的位置,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汇总每个小组的成果,让学生观察,找出不同的地方,再次讨论交流,找出其中的理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孩子的想法,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知识自然生成。孩子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数的乐趣,原来学数学就是这么简单。
强震球老师在《分数初步认识》一课中,出示4个饼,有四个家庭,分别有2只猴、3只猴、4只猴,5只猴,每个家庭分一个饼,平均每只小猴分多少饼?随着教师的演示,师生用诙谐的语言说出每只小猴分别分一半、小半个、小小半个、小小小半个,师再引导:都这样表达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从数学角度,用什么表示即精准又准确呢?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自然的引出了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数。巧妙、有趣,把学生自然的带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
华应龙老师的《阅兵式上的数学故事》,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华老师是一位有心、用心的老师。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能发现有趣的数学问题。观看了今年的阅兵式,华老师就在努力寻找阅兵式中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一段阅兵式视频,出示文字材料,“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51名的女仪仗队呢?如何排?”再出示算式:25×14+2+7,从这个式子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再提出:为什么每排都是25或是17单数,为什么不是18、26又数呢?引出中国文化,一分为三,左中右,体现了一个对称美。在课堂中,学生有发现的乐趣,有探索的艰辛,有错误的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在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数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把课堂带向远方
听这些名师的讲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有趣,他们那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讲课过程中那精彩的最后一环节,把课堂带向远方。
张齐华老师在讲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后,这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全部讲明确了。可是张老师的一个情节设计又让我们意犹未尽。出示“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图示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明确既给方向又给距离就有点交点,就能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二维平面都需要2个点确定,立体平面需要3个点确定。深化了本节课的讲课内容,把孩子们带入另一个学习天地。
华应龙老师在讲《阅后式的数学故事》,启发学生想象,想好思路。课的第二个故事,前后距离为什么是6米?为什么不是8米?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原来,6米÷0.75米=8步,正好是个整数,还8米不能得到整数,并且8步正好和我们的节拍是相吻合的,多么有趣的知识。就如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的鼓励:“思路有了,目标就不会远”、“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让我也增添了教好数学的信心。
二、报告精彩,引发深思。
名师示范课的展示,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更让我们体验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扎实、鲜活和有效。而他们那睿智而又幽默的讲座,真的又让我受益匪浅。
张齐华老师所作《把课堂带向远方》,用实际的案例给我们的讲授了把课堂带向远方的魅力所在。精彩案例: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规律,没有直接给出长宽高的概念,而是老师给每组的孩子一个组合的长方体的框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动手做一做,提出问题:抽出一根,想象出它的大小?抽出两根,大小改变吗?那么比一比,看谁抽走的多,但有要求,抽走后依然能看出是一个多大的长方体,学生自然看出,长的边决定长方体的长,宽的边决定长方体的宽,高的边决定长方体的高度,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理解水到渠成。整个的环节设计,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认识更深刻的地方,把学生带到视野更开阔的地方,把课堂带向远方。
听华教师的报告,胜过自己不断反思。他在报告中把精彩的案例和我们分享,把自己的思想和我们分享,他所说的:“数学就是游戏,就是有规则的游戏,是有统一规则的游戏”,“想象了,就好玩”、“差错即觉悟”、“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等一些富有哲理的话,让坐在台下听报告的我,深深的被吸引,不断的在反思。华老师在报告中展现给我们的内容,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有他精彩的论述。华老师的报告充满了平等对话,充满了心灵沟通。哪怕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小感悟皆成妙语,无形中就被他的才智、才气所折服。
短短两天的学习是紧张的,劳累的,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无不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
结束后,大家不禁在讨论:大师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区别到底在哪里?他们为何要这样上?如果我按照这个设计上能否驾驭?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样的成长?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短短的时间只能让我感受名师们的理念和精神,要想学到他们的精髓,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用于创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