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2014-02-18 11:34:13)分类: 精品案例 |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3--37)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编排结构如图:
2.精心设计教学顺序,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教材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口算是最常用,最方便的计算方法,它是诸多运算方式(估算、笔算)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运算,先学口算就成为十分自然的顺序。估算和笔算的过程,是多次应用口算的过程。因此,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本单元从例题到习题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1)在口算和笔算的编排中,融入估算。如教科书第16页的例2、第22页的例3,通过口算和估算、笔算和估算的同步教学,使不同的算法、算理和谐地统一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到估算在解题中的优势和不足。
(2)在练习中加大了估算的份量。本单元的七个练习中,有五个练习安排了估算。
4.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真实、自然地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之中。例如,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是一幅喜气洋洋的运输蔬菜图。要知道不同型号的车辆每次运的苹果箱数,就必须用除法来计算。又如,第22页例3是整理相片的情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境,第31页例7是乘车参观的情境,就是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样,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学生认识除法计算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逻辑呈现知识要点,精心建构认知结构。
5.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学知识。
学情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了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设多维度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正确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会用乘法验算除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有关0的除法。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为的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5课时左右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