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

(2011-03-13 14:48:36)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及感想

读大一的时候,我们的文学理论老师曾极力给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总是借口没有时间或者是在图书馆找不到这本书就一直拖了下来,直到上个周五才真正的有幸接触到这本书。但它却是冯唐定义中的一本严肃的书:在机场绝对买不到;这是在1927年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办的“年度克拉克讲座”之E.M.福斯特先生关于小说的演讲稿,不是五年之内出版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他读来能使人发困。

文章分为六个板块来讲述小说: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拟与节奏。说实话我的意志力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坚定,所以没能把这本作者自认为很有趣味性的演讲稿从头到尾读完。一来它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二来作者在演讲当中提到的小说,如《项狄传》、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亨利.詹姆斯的《奉使记》都是不为我熟悉的,很是遗憾。

虽说不充分了解一件物品或一本书就没有对它的发言权,但不得不承认仅在我读到的一部分中就有很多的言语给了我启迪。下面我就将这些精彩之处记录下来。

福斯特认为故事不等同于情节,故事可以构成情节的基础。他在这里发扬了他的趣味性精神。有例为证,假如说“国王死了,王后后来也死了”,这就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心碎而死”,这就是情节。情节向我们指出了原因,突出因果关系。也许古时候艺人说书单靠故事就足可以吸引听众,但小说却毋庸置疑地要用“因果关系”来增强其文学性,不是吗?

"小说必须要么创造出一个活的人物,要么具有一种完美的模式:否则必败无疑。"

“日常生活就是年华老去——它就是人类和一切造物都要面对的时序。伟大的小说必须建立于某种超越了‘理所当然’的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性的演说对渴望着将来成为小说家的我来说实在是大旱逢甘霖!

 

从福斯特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很有独到的见解,对某些事情的观点真是一针见血。比如他在读《克拉丽莎.哈洛威》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这本巨著可能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经典,于是感叹道:这种卷帖浩繁的作品通常会得到过分的褒奖,因为读的人希望说服自己和他人他并没有浪掷时间。后来还有一段给作家的警告:将人物的一切全盘托出,这等于是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自我贬低。你是试图通过跟读者称兄道弟来掩饰你作为创作者的种种不足。读来让人自觉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外福斯特的语言确实也值得称赞,从他口中描述出来的东西甚至比它本身还要形象和逼真。他在赞美《奉使记》的风格时曾说道:你无论如何用力摇晃他的句子,都不会有丝毫的陈词滥调掉落下来。在我看来,这比那些“语言精练、句子紧凑...”之类的“花言巧语”强百倍。但随后福斯特又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作者又做了许多狗尾续貂的蠢事。

 

福斯特的一个关于兴趣的观点:我们不是通过研究一本好书来学习的;唯有通过喜欢、享受这本书才能学到东西。这不仅仅适用于小说家,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果断地放弃这本书转身捧起《撒哈拉的故事》,这是我和作者心有灵犀的地方,并不是说这本书是如何如何差劲。这同时又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你是否有勇气去把手头的事情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意如此,原话已记不清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福斯特先生有些愤世嫉俗,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一概否定。《小说的取材与方法》(克莱顿.汉密尔顿)中的关于“天气与小说关系”的论说就被他骂得体无完肤。这有些片面,大家同是搞研究的,只不过选材的视角不一样,不能将自己的得意之处跟别人的弱项比,因为这是不道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