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诗歌: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2013-11-25 12:18:40)
标签:
唐代诗人文章四友杜审言《渡湘江》赏析文化 |
分类: 诗歌赏析 |
前记:杜审言,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是四人中诗歌成就最高的。他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工于五律七绝,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点击查看),被明朝的诗论家胡应麟推为初唐五律第一。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在“文章四友”中,诗歌成就是最出众的,对于喜欢唐诗的人亦不陌生。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甫对他的爷爷评价甚高,称“吾祖诗冠古”。在我看来,虽然这个评价有失允当,但是在初唐时期,杜审言的诗歌,尤其是五律,那也算是出类拔萃的。
杜审言,字必简,对于其生年,《新唐书》没有记载,现在的文学史一般认为是出生在唐太宗贞观末年。祖籍是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
杜审言,才学很高,青少年时期,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考中进士,为隰城尉,累官至洛阳丞。他这个人,恃才傲物,自视甚高,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据说,他曾经对别人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通俗地讲就是,他的文章比屈原、宋玉写得好,书法水平比王羲之高明。正是由于他这样的性格,导致他近三十年,还只做个洛阳丞这样的小官。
由于他的自负傲慢,差点给他惹来杀身之祸。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就在这期间,他得罪了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他,想置他于死地。幸亏他生了个好儿子,十三岁的杜并,趁周季重醉酒,潜入府中,刺杀了他,杜并也当场被侍卫擒杀。这个事情影响很大,震动朝野,大家都成杜并为孝子,当时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因此,杜审言因为儿子的行为,免遭一死。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之后,将杜审言召回京城。武则天想重用他,出题考验他的才能。大难不死的杜审言非常高兴,做了一首《欢喜诗》,表达自己对皇帝恩德的感激涕零之情。武则天非常欣赏,就让他作了著作佐郎的官职,迁至膳部员外郎。
武则天病笃,被宰相张柬之等发动兵变,逼迫其退位,唐中宗李显继位。神龙元年(705),因为他曾经依附过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边远的峰州,就是现在的越南越池东南地区。不久,中宗感念其才能,把他召回京城,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他一生桀骜不驯,临死之前亦不改。当他病重之时。宋之问和武平一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通俗的讲就是,我活着的时候,由于自己文学上的才能,让你们没有出头之日,如今我快死了,却后继无人。
杜审言的诗歌,《全唐诗》存诗一卷,近四十首,尤其是五言律诗,格律工整,对近体诗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景状物言情,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这首诗歌我在前文已经分析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代表作——《渡湘江》。
这首诗歌,从诗歌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应该作于他晚年被贬峰州途中所作,南渡湘江,时值春日,百花齐放,湘江北去,触景伤情,感时伤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起昔年春日在园林游玩的情景,就不免一生悲叹;现在正值春日,花开鸟鸣,热闹非凡,我却身在贬谪边地的途中,更加增添了心里的哀愁。“迟日”,《诗经·七月》有诗曰:“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后来就用“迟日”表示春日。这两句,今昔对比,因眼前的“今春花鸟”追忆当年春游园林的美好时光。昔年春天来的时候,园林一片芳菲,百花盛开,游乐甚欢,可是现在却远离京城,身在被流放的途中,此时的心情只能是“悲”。虽然现在的湘地也是春天花鸟喧闹时节,可是再也找不回昔日的畅快心情,处境变了,再好看的风景也索然无味,只能更增添一份“边愁”。不管是“昔游园林”的美好,还是“今春花鸟”的欢快,都是为了反衬此时此地无边无尽的“悲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人在我的身边,独自怜惜我这从京城流窜到南方边地的人,不像那湘江的水呀,还往北流去。这两句,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点破诗题,还是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用有情之人的“人南窜”与无情之物的“水北流”形成鲜明对比,无情的湘江还能够向北流向京城的方向,而我这个有情的京国人却独自一人流放南方荒蛮的边地。相较之下,一股孤独悲怆的情绪更加浓厚。
这首诗歌,通过昔游与今春的时间对比,京国与边地的空间对比,无情之湘江与有情之独人对比,借景抒情,景中言情,触景生情,追忆过去,感概今日,惆怅失落,离愁悲绪,溢于言表。同时,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整齐和美,是初唐时期七言绝句中难得的佳作。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对此诗评价甚高,言:“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