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闻加家
闻加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21
  • 关注人气:1,2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首诗歌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2011-05-23 07:41:38)
标签:

唐朝

诗歌

威力

文化

分类: 读书浅见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诗以其恢宏的气度,卓越的成就,深远的影响,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我门都知道唐诗风神兼备,艺术水平很高,但是很少有人会谈到唐诗的威力这个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首诗歌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威力吧!

 

    我门都知道,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是真正推行起来还是在唐朝。唐朝取士的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种是以诗赋取士,考中的人称为进士,由吏部考核后授予一定的官职。这是许多读书人十年苦读寒窗的动力所在,也是很多士子比较看重的一条进仕之途。按照唐代的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的士子进贡京师长安,要在尚书省进行考试,由礼部主持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做“会试”。考试的时候固定要做一首五言六韵的排律,叫做“试贴诗”。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盛唐诗人,在长安应试的时候,考官出的考题《终南望馀雪》,按规定应该是要写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即“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后,祖咏就交试卷了,当时的考官考了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是不符合考试的规定,于是提醒他补上剩下的八句,但是祖咏对考官说,意思已经完备,再写就是画蛇添足,说完就出了考场。这事当时估计很轰动,考官报告了上级,上级爱惜人才,就赐进士及第。祖咏因为这首诗,考中进士,可见一首诗的功效如何。

    这是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无独有偶,在天宝年间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天宝十载(751)参加进士考试,按规定是要作一首试贴诗的。这种诗歌有严格的韵律规定,限用韵脚,很难做好。当时钱起写了首《省试湘灵鼓瑟》,刚开始挥洒自如,很快就写好了前十句,即“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才十句,还差两句,据说当时时间紧迫,钱起百思不得,忽然听到一首悠扬的曲子,抬眼望着窗外粼粼水面,苍翠青山,于是灵感顿起,写下了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由于这首诗,钱起不仅中了进士,还赢得了诗名,成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代的进士取士,不仅要看卷面成绩,还要参考应试者的作品和社会声誉。因此,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唐代比较有名的行卷诗,我们比较熟知的是中晚唐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当时的主考官是大诗人张籍,于是朱庆馀就写了这首诗向张籍求教,其实就是探探张籍的口风。张籍读后非常欣赏,于是也巧妙地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能够得到当时的主考官兼大诗人的赞赏和推许,朱庆馀自然声名鹊起,最后的中进士就是意料中的事情了。

 

    同样是一首诗歌,却能够得到相反的结果。   

    孟浩然,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史上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称其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大诗人,却在仕途上折了腰,碰了壁。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到长安寻求仕进之途,与王维意气相投。有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府上一聚,谈论诗文之时,没曾想到唐玄宗驾临,吓得他躲进王维的床底下。可能动静比较大,唐玄宗听到了,就问王维是否有人来过,王维哪敢隐瞒,就一五一十的道出了实情。想这玄宗也是爱才之人,想见见这位江湖诗人。孟浩然从床底出来面见玄宗,玄宗就说你写首诗我看看,惊慌失措的孟浩然,没见过世面的孟浩然,满腹怨气的孟浩然,爱好自然的孟浩然,天真可爱的孟浩然,就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一看就大为不爽,尤其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是明摆着说玄宗不是一个明君吗?于是,孟浩然的仕进之路就此宣告断绝。

 

 

    由此可见,一首诗歌如果写得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的威力,非同小可,不可小觑啊。一首诗歌可以让士子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同样一首诗歌如果做得不合时宜,就会适得其反,断了仕进之路。

 

    除此之外,一首好的诗歌,只需一首,就可以成就一个诗人的美名。

    崔颢,盛唐诗人,成就不是很高,名声却很大。古人多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是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崔颢虽然中了进士,做了官,但是很不得意,于是遍游山川,出关边塞,风格变得雄浑自然。一次,在游历了武昌黄鹤楼后,一时兴起,感慨万千,提笔挥毫,写下了《黄鹤楼》一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意境阔大,绘景写情,形象真切。据说,李白看到这首诗歌后,大为赞叹,为之搁笔,并写了首打油诗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还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记其事。经过大诗人李白的这一番议论,崔颢一举成名天下知。一首诗歌,成就了一个诗人,成为了一件美谈,让我们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自然而然回想起崔颢的《黄鹤楼》,这不能不归属于这首诗歌的功劳。

 

    一首诗歌的威力和功效远不止于此,它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诗人的生死。这绝不是夸大其词,这是发生在唐朝历史上真是的事件。

    王维,号称“诗佛”,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的盛唐诗歌史上风头可以说盖过了李白。就是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也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大事。唐朝安史之乱,让多少诗人断送了仕途和性命。由于王维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和名气,自然被安禄山拉拢,作为爱惜贤才的招牌。安禄山在占领东都洛阳之后,在凝碧池畔欢宴,让大唐乐师为其助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梨园子弟也是有血性的,当时有个叫雷海青的乐师,愤怒地将乐器掷地,拒绝演奏,并向西叩拜,安禄山将其残忍杀死。这件事情,王维通过好友裴笛之口得知,就作诗一首《凝碧池》表示不满,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来,洛阳收复之后,很多当时屈节的官员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当时由于王维作有这样一首诗歌,在友人和其弟的求情下保住的了性命,得到了宽赦。如果说,没有这首诗证明王维,那结果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首优秀的诗歌,让有些人名气大振,可有人却因此“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就是年少命蹇的刘希夷,让他丢了性命的就是那首名垂千古的《代悲白头吟》,诗曰:“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儿女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刘希夷的这首诗歌,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写出了千古以来人生岁月和年华已逝的悲哀,尤其精绝。据说,当时他的舅舅,那个无耻文人宋之问,看到了这首诗歌,对这两句赞赏不已,竟然起了邪念,要将这两句据为己有。哪晓得刘希夷是个性格孤傲刚直之人,断然拒绝了宋之问的无理要求。结果宋之问,不念亲情,竟然将其用土囊压死,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有可能成为诗歌大家的天才诗人,就这样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离开人世,让人在为宋之问的鄙视下,更让人叹息和扼腕。虽然不能全因为这首诗歌,但是如果没有这首名诗的推波助澜,也不会有这样凄惨的结局。

 

    由此可见,一首诗歌的威力确实不容小觑,它可以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可以让人仕途无望,可以让人一举成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的生死。一首诗歌的威力究竟有多大?我想,通过这几件发生在唐朝历史上的事件,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了吧!

 

 【梦回唐朝】唐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