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昭君的一生,幸与不幸?

(2011-05-04 00:30:48)
标签:

上官仪

王昭君

诗歌赏析

文化

分类: 诗歌赏析

王昭君

           ——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路人皆知。王昭君,原名王嫱,南郡秭归人,是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原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为了缓和和匈奴之间的关系,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求和之亲,王昭君即是其中之一。

   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颇耐人寻味。由于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不可能都临幸,就请画工描画图形,按图召幸。这样,很多宫女都贿赂画工,以求见得皇帝一面,借此享用荣华富贵。偏偏王昭君不吃这一套,自然就被埋没。结果,“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风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匈奴传》)另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在江山和美人之间,汉元帝选择了前者。在古代,皇帝的话可谓句句圣旨,一言九鼎,那是轻易不能更改的,虽然心里非常的不乐意,但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和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将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将气撒在毛延寿的身上。昭君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是其不幸,但是能够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边境和平和人民安定,这又是昭君的幸运。就算昭君被汉元帝宠幸,当上皇后,又能怎么样,就一定会幸福吗?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历史自有前鉴。

   关于昭君,还有一个凄凉的故事。王昭君负气请求远嫁匈奴,但是毕竟匈奴为塞上苦寒之地,与中原相比,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去处。北上匈奴,不知几千里远,告别故土,不知伤心几何。一路上,马嘶雁鸣,心情压抑到冰点之下。于是,拂动琴弦,奏起悲凉的离别之声,这时天上的大雁飞过,眼见如此美女却弹起如此悲伤之曲,一时之间被感动的忘记扇动翅膀,从空中跌落。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昭君出塞的事迹,悲凉感人,古往今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文人墨客。吟咏王昭君的诗词曲不胜枚举,大多抒写其离愁别恨,惋惜其红颜薄命。比较出名的诗歌有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王安石的《明妃曲》,还有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至于上官仪的这首《王昭君》,在大多数人来看,算不得名篇,知道的人不多。一方面在诗歌方面,盛唐诗是唐朝诗歌的代表,李杜无疑是位于巅峰之上,对于初唐的诗歌,总体来说,实在是不敢恭维,大多还留有六朝绮靡文风的色彩,上官仪的诗歌就是当时的代表作,辞藻华丽,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另一方面,上官仪的身份特殊,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和秘书,所做的诗歌自然多是应制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诗歌流于形式。这自然得不到大多人的好感,随着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六朝及初唐的浮靡之风的影响的逐渐扩大,自然像上官体之中宫体形式之作,就评价不高。总之,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上官仪的诗歌就被埋没在盛唐气象之下了。

   虽然历史如此,但是,我们可以抛弃这些历史的成见,亲自体会一下上官仪的这首昭君诗,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评判。

   这首诗歌是五言八句的律诗,虽然音律不是很严格,但是毕竟还算工整。“上官体”虽然不被后来人认可,但是它对于律诗的定型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官仪,在进行是个穿做的过程中,归纳六朝以来的诗歌对仗手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从形式上为后来律诗的定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说,公正的评价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首联,“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以景造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阔达深沉悲凉的背景和氛围。玉关,就是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关隘,是西域与中原的分界,是苍凉与繁华的分界。提起玉门关,我们一定就会想起王昌龄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金河,是塞外的一条河流,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历史记载很少。“玉关春色晚”极言日暮春时关外的衰煞景象,“金河路几千”极言前往匈奴的路途遥远艰辛。诗歌的开首,援景造境,奠定了整个诗歌悲凉的基调。

   颔联,“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人之于物,动之以情,情随物附,物皆著人之情。满心忧愁不得释怀的昭君,把自己的情感付之于琴,故琴声悲咽,着之于笛,故笛声幽怨。琴、笛本无情,奈何人却不能无情。琴声飘荡在桂树那柔柔的枝条上,笛声穿梭于柳树那纷纷的花絮中,此情此景,陡增人之凄凉伤感之情。人、物两望,便胜却一切言语的苍白,人、物相依,便陡升生相知相惜之情。

   颈联,“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对仗尤为工整,委婉曲折,很见“撮合”的功力。先来看看它的对仗:雾对风,掩对惊,临妆对入鬓,月对蝉;雾掩月对风惊蝉;临妆月对入鬓蝉。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行为对行为,修饰对修饰。再来看看诗人是如何“撮合”的:本来,雾气升腾发散遮掩了天上的月,凉风刹起惊动了树上的蝉,这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但是此时的月是月临妆,月是临近美人梳妆的月,月是修饰美人的妆面的,此时的蝉是蝉入鬓,蝉是融入美人鬓发的蝉,蝉是修饰美人的鬓发的,因此雾掩月,风惊蝉,自然就和人有关了,人和物很好的融为一体。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几层意思,层层叠加糅合,委婉曲折。

   尾联,“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是由昭君悲怨情绪促生的行为。修一封书信,派一介信使,寄给汉元帝,苦苦的等待信使带来好消息,可是望眼欲穿之后是无尽的失望,只好尽情的将泪水挥洒给天空中悠悠的白云。修书,抱着一丝希望,等待,苦苦的煎熬,换来的是深深地失望,无可奈何之下,孤苦无依之后,只有以泪洗面,将内心的幽怨和伤悲诉说给天上的白云。这是多么的沉痛,多么的绝望啊!我想每一个人读到此处,都会潸然泪下吧!

   好了,赏析就到这里吧,虽然不一定能够贴合诗人当时的心境,但是那份情感应该是相通的吧!对于王昭君来说,千古之下,有个人怀念和记起,多少也是一种安慰。对于上官仪来说,千古之下,有个人赏析和共鸣,多少也是一种幸福。历史无情,物是人非,好好的珍惜身边的人,好好地珍惜每一次相遇的缘分!

 

最后附上三首昭君诗:

《王昭君》——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再附马致远杂剧《汉宫秋》简介:

  《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作品的代表作,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在历史野史和历代笔记小说诗词歌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把西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具有爱情剧和历史剧的双重内涵。

 

另附相传王昭君自作曲:

《五更哀怨曲》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