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直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在和上一辈沟通不畅时,可以相互吐槽。诉说的内容不一定全部理解或者不便置喙,但那种无法沟通的郁闷感,有人理解,就好——仿佛这就是倾诉的终极目标。
父母和子女间矛盾的一大类,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间的差距——永恒的矛盾,因此也无谓冠冕堂皇地贴上60后、80后、90后的标签。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没有实现的梦想由他们来完成,理所当然的想法。于我,我的孩子最好能成为音乐家(精通至少一样乐器),摄影家(还应是旅游爱好者),作家(智言慧语信手拈来),运动健将(身体壮硕的同时擅长一两项体育项目),同时为社会公共事业贡献力量,最好还能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但是,可能吗?他/她可能五音不全,运动细胞全无,认为写作是无病呻吟,把摄影看作玩物丧志,然后还厌恶北京的快节奏、坏天气,甚至那里的人们的儿化音。那又怎样?我的世界就坍塌了吗,梦想就荡然无存了吗?
还有一类矛盾,就是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过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现状之间的差距。比如小时候参加各种兴趣班,家长们认为围棋能启迪智慧,书法能修身养性,钢琴能陶冶情操,学呗。在那之前,应该给他们各种尝试的机会,他们才会清楚自己的兴趣、擅长,所谓梦想也才可能有方向。
我盼望,那种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方式,不是盘问,更不是质问与逼迫。当家长抛给孩子的,不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案,或者商讨解决之道的态度,多少一触即发的愤恨,无聊而又千篇一律的争执,幽怨无奈的嗟叹,可以避免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