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起这样的题目都是因为没有主题,只是有东拉西扯一番的冲动。小时候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却喜欢写周记,因为每次写周记就可以天马行空,甚至明目张胆地记流水账,最关键的是写这种东西老师还会认真看,冷不丁地把你的东西读给全体同学听。虽然周记被念出来通常不是因为文采好,那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最低限度老师不会读一篇文笔不通、不知所云的东西吧。现在想来,我的水平确实不如当年流行的那些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们,尽管人家也是天马行空,但人家会取一个深沉的标题。
这几天在北京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短短几天流的汗恐怕比以前的几年还多。室友问我后不后悔那么早回学校,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回答不后悔。说的是实话。热得不行的时候确实郁闷过,但不是郁闷早回学校,只是郁闷热。不记得已经有多少年没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呆在没有空调的地方了,上一次大概是在高一。六月份的时候回家吃杨梅,有一天晚上在Q上遇到一个高中同学,聊起高一时候的夏日趣闻,譬如他们寝室有一位老兄怕冷,老是半夜的时候起床把电扇关了(那时的电扇是公用的,每室一台),然后别的人纷纷在后半夜热醒,譬如中午在寝室午睡太热,就有人拎着席子在教室睡,还比如我,在某一个礼拜为了回家吹空调,让我妈给班主任打电话说我背上长疮,愣是回家住了一个礼拜...多美好的时光,让我想起了一些人,但却没有了犹在昨日的感觉,因为他们已经纷纷远离了我的生活。现在的我体会不到那种感觉,虽然热,但不再是那个年纪,周围也没有了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朋友;现在住在上虞中学的,甚至我曾经住过的那间屋的高中生们也不会有那种感觉,虽然热,但他们已经有了空调。
上周末去看了刚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很感动于那样的亲情故事,母亲和女儿在最后互相谅解抱在一起痛哭的场面让我印象深刻。本来对张静初和徐帆没什么太大感觉,但现在对她们甚是钦佩,怎么能把母亲一生的悔恨内疚和女儿的痛苦纠结演绎地那么淋漓尽致,能使人忽略地震的残酷场面,忽略众多的植入广告,完全沉浸于那种亲情中。看到网上有很多对电影的负面评价,理由居然是特技场面不够多,地震家庭不够典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片云云。惊异于这些人的可笑和冷血,这样的片子难道是让你去看特效的,这不是赤果果地将自己的快乐建筑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吗?
这两天发生在南京的那个爆炸很牵动我。栖霞、迈皋桥,多么熟悉的名字,离当年的燕子矶校区才两站地。周边的医院血库告急,缺A型血和O型血,而我正好是A型血。好有去那献血的冲动,现在开始悔恨在南京的时候为啥不钻进新街口的某辆流动献血车里献一回,体重不够、身体不好通通是借口,这样至少现在能坦然点--我也是的。记得刚到南京的时候对那里的印象不是很好,觉得那边的人说话凶,可越到后来越发现,他们有的只是直爽,并无任何恶意,如今甚至还喜欢和寝室的那个南通姑娘不时地说两句南京话互相调侃为乐,丝毫没有觉得说话凶。一想到那些好心的阿姨和大叔们遭受这样的痛苦,我就很难受。
地震、爆炸、坠机、洪水......这个夏天有那么多的灾难,和这些相比,热一点又如何呢?
PS
1、某人说我写东西有向我那位著名的老乡靠拢的趋势,怎么敢当呢,人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却只是一点牢骚和无病呻吟罢了。
PS 2、本来还可以扯很多的,无奈我这不争气的电脑顶不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