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伏虎寺

标签:
伏虎寺华蓥山溪口镇 |
分类: 行走日记 |

清嘉庆时,岳池县令邵良游伏虎寺,为其书写“曲成万物”匾额;咸丰时,岳池县令武尚仁为伏虎寺藏经楼题写“诸天普会”匾额,为关圣殿题写“虽未从主西川,亘古英灵仍此地;试问追踪东鲁,尼山俎豆属何人”楹联;杭州仁和进士费成勋游伏虎寺,为之题写“木石居”及“峰势隔林小,泉声入寺多”对联;合州刺史程祖润,为伏虎寺题写“佛心儒行”匾额;安徽泾县人、陕西候补知县佘士燮,绵阳翰林、湖南桃源县知县孙桐生,山东邹县举人、岳池县令董朴园,岳池司马顾霁崖等众多官员名人,游伏虎寺后都为其作诗。
伏虎寺历届住持潜心修行,为民祈福,扶贫济困,品德高洁,堪称高僧大德,最为知名的当属觉鉴、昌言师徒。
觉鉴禅师,号明镜,俗家姓冯,邻水人。少年时在伏虎寺剃度出家,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总理伏虎寺众务。他平日参悟佛理,博览儒书,善于积蓄。岳池受灾,觉鉴禅师输送粮食帮助赈灾。道光六年(1826年),岳池县令余福谦劝谕设立乡学。觉鉴与本超、本春、觉海等禅师,共捐银四百两,在大溪口建立银溪义学,置买学田,请师教读,让贫家子弟学知识、懂礼仪。在合州明东里,觉鉴禅师捐银一千八百两,建立瑞峰义学,置买施茶湾田产,请师教读寒门子弟。戴督宪为嘉奖觉鉴分财教善的行为,为其题额“义僧”。州刺史李徽典为伏虎寺大门题写“伏虎寺”匾额及“为善最乐,分财教善”八字。
昌言禅师,因伏虎寺外有溪叫“虎溪”而号虎溪,长寿人,俗家姓万,字文林,22岁出家于伏虎寺,为觉鉴禅师之弟子。昌言禅行清高,杜绝浮华,甘于淡泊,喜览名胜。他好学笃志,诗才清妙,黔南进士张子敏、绵阳太史孙小峰、广安进士淡春台等皆与其因文结缘,赋诗赠答,书札往来,声名之盛,不减庐山惠远、金山二位高僧,著有《虎溪诗稿》,并手辑《华银山志》《华银诗钞》行世。岳池县令武尚仁为《虎溪诗稿》作序,认为读昌言之诗稿,“披之不忍释手,竭一昼夜之目力、心力,高吟之,低唱之,狂呼之,几度击破唾壶矣”。
昌言品行端正,崇尚义举。其师觉鉴禅师为合州捐银建立瑞峰义学,圆寂后寺庙开始衰败负债,其捐银被主持僧借回。昌言禅师监理寺事后,便出售寺产,拨银一千八百多两,继续支持瑞峰乡学,延师主讲,培植人才。华银山由白云庵上宝鼎,峭崖绝壁,鸟道羊肠;由太平沟过邻水,山水陡涨,路被冲毁,行人苦不堪言。昌言禅师与玉山僧倡首重修,凿岩为路,岩石坚不可破,便用火煅烧,用炭量达六万多斤,修成平坦之道,被世人称道。宝鼎普贤殿屋面覆盖的铁瓦,年久失修,铁锈瓦烂,不蔽风雨。昌言与僧众共同筹划经营,倾其所有,并在各地募捐,聚集六州之铁方铸成铁瓦。昌言为人和蔼善气,人都尊敬他亲近他,称他为“先生”。
觉鉴、昌言虽只是伏虎寺住持,却为佛教圣地华银山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伏虎寺见证了清代华银山佛教寺庙的兴衰,记录了华银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承载了华银山许多动人的人文故事,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雕艺术,更重要的是让华银山优秀的佛教文化和积德向善、扶贫济困、热心为民的人文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真正不辱华银山佛教名刹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