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胜景-涪陵点易洞

标签:
点易洞北岩涪陵北山重庆程颐 |
分类: 巴山渝水 |




从点易洞眺望涪陵城区。


部分题刻受岁月的自然环境的侵蚀,字迹已显得模糊不清。

奔流到海

这是北岩最有名的一副摩崖题刻--黄庭坚手迹-钩深堂

这是北山题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壁塔右侧有佛龛一座,中间宝象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洞壁上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端坐,面对长江,佛相庄严。

除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北岩多有登临并赋诗挥毫泼墨之外,不少地方官员对北岩多有登临·,并留下了一些难得的书法题刻。这些题刻大多与古代官员

这是北山题刻中比较有名的一幅题刻:“官守当为斯民造福,臣心誓与此水同清。”
这是一副近二百年历史的联语题刻,镌刻于重庆市涪陵区著名文化景点北岩石壁上。作者为清代道光年间涪州知县毛震寿。它像一道神圣的官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员勤勉尽责、廉洁从政、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这是历代遗留下来的题刻遗迹。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摩崖题刻大多风化严重,字迹模糊,剥落。





点易洞洞中今塑有程颐全身塑像一座。

点易洞旁的石壁上刻有“涪陵名胜”四个大字,正对涪陵城区。

程颐死后,其学说由再传弟子(谯定传胡宪、刘勉之、胡、刘传朱熹)——南宋大学者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形成南宋以后封建王朝在思想上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这个学说也曾流行于日本的德川时代(1542——1616年)。因此,程颐便成了“程朱理学”的鼻祖之一(另一个程颢)。程朱讲“去人欲,存天理”,为名教纲常辩护,深得封建统治者赞赏,地方官吏更是顶礼膜拜。绍兴五年(1135),涪州太宁赡建“伊川先生祠堂”于普净院之上。嘉定元年(1208年),州牧范仲武又添塑程颐像供祀,并建致远、碧云二亭;丁丑(1217年)又请建为北岩书院、复有“四贤楼、三畏斋、三仙楼”的兴建。其后学者名流,频来瞻吊,感慨之余,题咏岩壁,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经营,使北岩书院成了涪陵第一名胜,而点易洞又是其中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前一篇:红旗插上第三帝国国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