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渝江唱晚
渝江唱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00
  • 关注人气: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2017-11-04 15:48:41)
标签:

高歇场

高歇

川黔古道

江津

杜市镇

分类: 巴山渝水

  高歇老街,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杜市镇,地处重庆市巴南区西部和江津区东部交界处的一处山岗之上,是原川黔古道上的一个驿站,也是原川黔古道老大路在清代中期改道之前进入江津的第一个驿站,称高歇铺。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原为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解放初期设高歇乡,1994年设高歇镇,本世纪初高歇并入江津都市镇,今为江津区杜市镇高歇社区。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新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新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至今任然保留着逢369赶场的习俗。照片上的几位老哥们,大清早出来赶场,散场后不免聚在一起喝上两口。高歇一般天不亮就开始赶场,到9点左右就开始散场了,到临近中午,照片上的几位老哥已是喝得二熏二熏的了。酒过三巡,意犹未尽,再打上几把小牌,虽说几位老兄难免争上几句,不过却也自得其乐,完了还邀约下一场继续喝起,老街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平淡却不失乐趣。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屠户向我们保证,他卖的是正宗的农村土猪肉,没有喂饲料,负责好吃,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不信https://qzs.qq.com/qzone/em/e120.gif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歇林街,高歇老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至于为何叫歇林街?据当地居民讲,这一带当地人一般称为歇林岗(杠),老街的得名大致缘于此。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不长,却也古朴,还保留着部分传统民居及商铺建筑。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据说这栋建在堡坎之上的老房子原来是家肉铺。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据查,高歇在清代以前并没有形成场镇,只有零零星星的民居散落在这一片山岗之上,一条石板大路(川黔驿道)横穿境内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无处不在的文革标语口号。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四川经过连年的战乱,人口急剧减少,以至于
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随着满清政权的逐步稳定,大批的湖广移民开始进入川渝地区,插占为业,这一地区开始慢慢形成村落。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一直到了清代中期,随着川渝地区人口的慢慢回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城镇开始慢慢形成。由于这里是川黔古道未改道之前,由巴县(重庆府)进入江津的第一个驿站,于是开始有人在这里慢慢聚集并形成居民聚集的村落,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开始是几间栈房,后来发展到商铺,酒馆,茶馆等一应俱全,成为一个比较闹热的地方。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歇林街
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高歇这个地名的得来,据说和一幅楹联有关。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歇林街
据相关资料和当地百姓说,当时的高歇场由于地处川黔驿道之上,再加上场镇兴起之后,这里成为来往于重庆府和贵州之间的官员客商,贩夫走卒的重要歇脚地,街上的茶馆,酒馆,经常都是营业到深夜,栈房更是常常满号,以至于后到的人不得不在栈房的楼板上打地铺,当时的盛况可见一斑。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歇林街
  直到有一天,
江津县衙的一个县丞来这里公干,因天黑无法回县,就夜歇于此。他见这小山岗上晚间的热闹情景后非常感慨,提笔写下了一副楹联: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横额:永远兴隆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老街残存的青石板,浸透着多少岁月的痕迹。
   由于此前高歇镇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场镇名称,于是一位初通文墨的商贩提议将楹联横批上的“永隆”两个字作为场镇的名字。经过大家商议后,觉得可行,于是这个场镇就被正式命名为永隆场,并将永隆场三个字请人镌刻在场口的石柱之上,永隆场成为高歇最初的场名。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万寿宫遗址,解放后长期为粮站(粮库)的所在地。
  有了“永隆场”场名,算是名正言顺。这里也就更加兴隆和热闹起来。但是没想到的是,麻烦也随之而来。这古驿道前一站叫广兴场,再前站叫兴隆场,兴隆场还建有香火很旺的兴隆寺,正对北渡水驿。这永隆场附近巴县又有一古驿叫隆盛,也叫隆盛场。总之,这永隆场名儿一出,别人都认为这是排行老三的“幺毛弟”。于是,这场上就有人要求改名。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万寿宫遗址
   他们请回县丞,与当地几个初通文墨的人一起查经阅典,但也没有取出更好的名儿来。又经过讨论,他们想到这“永隆场”是建在这一条高高的山梁上,场上热闹,晚上投宿歇脚的商贩多的现状,他们又想到了这副“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的楹联,于是茅塞顿开,将上联第四字“高”字和下联第四字“歇”字合在一起,取名“高歇”场。“高歇场”终于得名。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于是,在江津、巴县两县,就流传出这样一条至今都还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歇后语:楼上打地铺——高歇(息)。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场得名后,此处的重要性越显突出。官府在此曾设高歇塘、高歇驿、高歇铺司等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全部划归江津县管辖,设置了高歇乡、高歇公社、高歇镇等等。这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镇。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为了使人们不要忘记高歇场原名永隆场,人们又将高歇场侧边的一个行政村,取名为永隆村。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往事如烟,远去了马帮和背二哥的匆匆脚步,老街就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宁静,安详。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高歇老街
万寿宫前残存的青砖。
川黔古道江津-高歇铺
老街的历史正在慢慢远去,走遍大多数老街,看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的老者,还在坚守着那一份质朴的乡土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