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津双福到璧山来凤-穿越津壁古道

标签:
津壁古道双福来凤鸣凤桥成渝古道 |
分类: 巴山渝水 |
津壁古道为旧时江津通往璧山的古道之一,此次考察的古道为江津双福至璧山来凤段。

从江津双福新区出发,沿双福至来凤的公路一路前行。

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津壁公路,曾经是沟通江津至璧山的主要干道。

沿公路前行不远,就是一个三岔路口,据了解,这个地方老地名叫高石坎,一面通江津城区,一面通璧山来凤,选择璧山前行约50米。

沿公路前行约50米,选公路左手边的小路进发。

照片上的垭口就是接下来要翻越的古道。

为了通行摩托车,当年的古道被铺上了水泥预制板。




过牛棚前行不远,在路边山坡上发现有大量的瓷器碎片遗存,据考证,此地旧时应为烧制瓷器的土窑。

朋友在查看遗存的瓷器碎片


这一段是遗存的津壁古道的精华,很有古道的韵味。


据了解,这一段地名叫石达口。

古道上残存的古桥

古道边的石壁上刻有石刻造像,为古道平添了几许人文气息。

当天随行的几位朋友山城,云横,大隐,在石达口古桥上合影留念。


古道上还有部分石板上留有旧时马帮留下的马蹄坑,见证着古道的岁月沧桑。










一路前行


俯瞰双福新区,江津区崛起的新城。

强盗湾,古道上来,从这里开始基本就是公路了。

从强盗湾上来就是津壁古道上著名的罗家槽,据说可以从罗家槽一直走到成渝东大路上的拖木槽。

罗家槽也是璧山和江津两区的分界处,往前就是璧山区了。

津壁古道罗家槽风光

罗家槽一带乡村民居

罗家槽

出罗家槽,沿公路一路前行,前方垭口叫三百梯,为原来的古道位置。

公路通行后,三百梯段古道逐渐荒废。

三百梯垭口,原来古道的走向,完全无迹可寻。

原准备从这里下去,发现情况确实糟糕,只好放弃,继续沿公路前进。


从山上俯瞰来凤镇,好一派平原风光。


从三百梯的下方仰视垭口,以前的古道从这里上去,翻过垭口,上到罗家槽。

盘山公路,对面那一片山坡有一个惊悚的名字-叫杀人坡。


从杀人店出来不远就是双堰塘,这一段还保留着一点点古道的影子。

据附近老人介绍,这一段石板路尚存,就在新敷的水泥路下面,后仔细观察水泥路下方果然有石板路遗存。

这一段古道名叫吊角楼,环视周围,都是青砖瓦房,地名中的吊角楼又在何处呢?

已破产废弃的缙云水泥厂。

回看走过的山路


这个地方的地名很有意思,叫李家金娃娃,它得名于旁边的大院子。

残存李家大院,李家金娃娃的名字即得名于此。

据说旧时,当地姓李一家在修建这个大院时,曾经从地里挖出个金娃娃,李家金娃娃由此得名。

李家挖得金娃娃,日后生活改观是可以想象的。只是岁月沧桑,当年偌大一个大院如今是七零八落,只剩得几壁残砖败瓦。当年鼎盛时期的李家大院只能靠老年人的讲述去想象了。


老房子墙上还留有历史的痕迹

出李家金娃娃,就是安乐坪,离来凤场也就不远了,这是安乐坪路旁的老商店。



来凤,壁南河畔

壁南河

古镇的生活是平淡,缓慢而又惬意的。

到达来凤镇,已是傍晚七时,光线开始暗淡,一天的考察活动也即将落下帷幕。

壁南河上的鸣凤桥,原为成渝古驿道上供来往商旅行人通行的三孔石拱桥。上世纪20年代开始修筑成渝公路,这座石拱桥又被改成公路桥使用。

鸣凤桥桥头保留着来凤老街最后的吊角楼。

来凤老街如今只剩下这一点点最后的记忆了。来凤,古称来凤驿,为成渝故驿道上重要的驿站。

据《璧山县志》记载,鸣凤桥始建于清道光8年(1838),于道光12年建成,为当地开明绅士周继盛捐白银7854两修筑。据查:周继盛,来凤人。为人豪爽耿直,乐施好善。有一次吃了酒夸下海口,要在来凤修一座像样的石桥(就是凉桥,据说河边常有凤凰飞来唱歌,所以又叫鸣凤桥)。可酒醒后发觉这个劲提大了点,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喝醉了酒说的话也要算数!于是,道光18年(1838),他捐出白银7854两修建了凉桥(即今天的鸣凤桥)。岁月在来凤这座古驿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漫步古镇,每一片树叶仿佛都摇曳着历史的光影。


小巷中,一房屋墙中嵌有石碑一通,上书新开坦途四个大字。
据了解,石碑建于清嘉庆年间。来凤自古为成渝古道上的重镇,热闹繁华。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商贾游客,三教九流,整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把驿道挤了个水泄不通。来凤人一直实诚慈善,便自发捐资,环城新砌一条大路,从而避免了道路拥堵。这块嘉庆17年(1812)树立的石碑就是为记载此事而立下的碑,碑文曾详细记载了当年之事。
前一篇:国营江陵机器厂专家楼
后一篇:天府煤矿发电厂及机电课厂房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