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碚温塘峡口到合川草街-《行摄日记》

标签:
草街渝合古道嘉陵江北碚合川草街航电枢纽 |
分类: 巴山渝水 |

位于嘉陵江温塘峡入口处的白羊背渡口,在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和老舅一起去合川,在参观完钓鱼城后乘坐合川轮船公司的客轮从合川返回北碚时,客轮曾经在此停留上下客。交通还没有大发展的年代,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和合川正码头每天均有轮船往返,直到90年代后期交通发展后才慢慢停运。

沿途的乡村景色

路边的柑橘林


路旁李子树果实累累,虽说诱人,不过还没到成熟的时间。

边一处废弃的厂房,看样子像个乡镇企业或者社办企业。

这条路下去就是大路,川渝地区称所谓的大路,其实就是指石板路。旧时,没有公路的年代,石板路多是通往各个乡场的主要道路,所以成为大路。

不过进入21世纪,石板路也在升级,很多石板路都被这种水泥路所取代。

一条支路,差点走错,还好及时发觉。

路旁的庄稼长势喜人

路边的果树不但遮阴,而且还果实累累,试想果实成熟的时候,行走其间,累了,口渴了,停下来摘两个水果,该是多么惬意的事http://cm.qzs.qq.com/qzone/em/e113.gif

在川东地区,但凡交通要道上或者大路上,总能看见黄桷树的身影。黄桷树代表着巴渝儿女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它无私的地挺立于高山下,大路旁,码头边,用它那巨大的臂膀和茂密的枝叶,为过往的行人撑起一片阴凉的天地。

旧时,黄桷树是人们赶路休息的好地方,在一些重要的大道上(如成渝官道),很多黄桷树下都有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补给的茶棚。巴渝地区的先民,对黄桷树都怀有一种特殊的乡情,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想起黄桷树,总会涌起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今天残存的渝合官道,当年重庆经北碚通往合川及川北的沿江驿道。

渝合古道上的石桥

从西山坪上奔流而下的小溪,仿佛还带着山泉的清凉,,穿过山间,穿过田野,穿过竹林,奔向嘉陵江。

青青石板路,还有那清澈的小溪,以及那古朴的乡间小桥,这是我寻找已久的那一缕乡愁。

近年来,随着徒步运动的兴起,这条古道上几乎每周都有匆匆而过的驴友的身影,他们或从北碚出发,穿温塘峡张飞古道到草街折返。当然,也有很多驴友会一直沿江而上,直达合川钓鱼城。


快到草街镇了,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得见草街航电枢纽了。

江边的一个坡地上,矗立着这么一栋十分独特的老建筑,和周围民居在外形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荒废的老建筑,大门上方的文革语录,还有那墙上肆意攀附的藤蔓,一切都显得那么沧桑,令人感叹。

建筑面向嘉陵江的一面。

草街航电枢纽远眺,94年从合川乘坐合川轮船公司的客轮回北碚时,客轮曾在此停留上下客,但眼前江边的景象和记忆中的草街码头相去甚远,早已人是物非了。

古道上的民居,很有川东民居的特点。

一根遒劲的老黄桷树顽强地扎根于路旁的堡坎之上,仿佛就像是一棵迎客松,在提醒人们,前面就是草街了。

阳光透过黄桷树茂密的枝叶,像万把金剑直插下来,古道也由此显得多了一分辉煌。

这里就是草街的场口了,这里也是北碚区和合川区的交界之处。然而,这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两个区的界限标志。据当地人介绍,照片中红砖房屋的副食店是属于北碚的地界,石头房屋属于合川,路中间有一道一砖宽的坎,即是两个区的区界。


位于场口的草街镇完全小学


这里就是草街场口了。

草街,又名草街子。始建于清代中期左右,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草街是嘉陵江上有名的水码头,因其扼守合川东南部与北碚交界处的嘉陵江畔,故有合川东南门户之称。

嘉陵江边,凝聚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

老街旁,嘉陵江水碧波不兴,浮光耀金,寒来暑往,奔流不息。岁月,就像这缓缓东去的江水,在老街的青石板上轻轻划过,留下时光的印痕。

老街上古色古香的老建筑。

这是老街的菜市场旁的一栋古建筑,我在想,以前可能是个什么庙?

老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是留下的几个石狮。


尽管历经岁月的磨蚀,石狮仍不失其当初雕琢的精美。

天是寒场天(不是赶集的日子),所以整个草街街上显得十分清静。

今天的草街街道行政机构其实并不在草街场上。2009年草街镇和邻近的滩子镇合并,成立新的草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滩子镇。今天人们所说的草街街道其实是指滩子镇,而真正的老草街,其实还是位于河边的草街子,也就是本篇博客所讲述的地方。

草街街道办事处迁到滩子镇后,草街老街就更显得宁静了。除了赶场天,大多时候都是这样闲淡,清静。居民们也大多过着怡然自乐,与世无争,“不知世上有魏晋”的桃源生活。

有些年月的老街石板路,穿起昨天和今天的故事。曾经的水码头,早已没有了南来北往的商旅过客。老街的冷酒馆里,三两个老者,一碗白酒,就着三两粒花生,一个上午的时间,足以回味一生的酸甜苦辣。

远去了水运时代的喧闹和嘈杂,老街仿佛在一夜之间沉寂下来。


草街虽说街不算长,不过街上饭馆,酒馆,旅馆,商店,理发铺,油蜡铺,菜市,杂货铺,棺材铺......一应俱全。街上没有匆匆而过的行人,杂货铺里也没有讨价还价的叫买声,一切生活节奏都在缓慢中度过。


街房通常一进三四间,推开一扇关闭的房门,就可打量一户人家的大半个世界。房子虽老旧,苍茫的屋瓦却灰而温柔。屋檐下悬挂的灯笼,门上张贴的春联和门神,让人想象那不曾走远的节日和千古不变的民风保留在这古镇上的情形,心里弥漫出的温暖也就自然而然冲淡了老街给人的沧桑感。

老街大多数时光是宁静而安详的,不过也有例外。每遇周末或直接节假日,特别是春暖花开时,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成群结队,欢笑声,打闹声,划破了老街的沉寂,给老街带来一丝难得的躁动-他们名字叫驴友。

从北碚东阳出发,经温塘峡张飞古道,白羊背,经草街,沿江上溯,过钓鱼城,直达合川城,这就是曾经的渝合古道。今天,它已经成为驴友们驴行的黄金路线,而位于这条线路中间的草街则成为驴友们休整,补给的最佳地点。

穿行在老街,在感受那一份久违的乡愁的同时,更多是对岁月的无尽感叹。

老街上稀疏的梧桐树,伴随着青石板上的时光,还有那老街上慈祥的老者,独自玩耍的黄毛小子,构成一幅老街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


老街的的门牌上还显示着昨天的信息。

草街场尾

到草街,不可不品尝河鲜。草街子的鱼在北碚,合川一带还是很有名的。这里出产正宗的江河鱼达近百余种,最常见还是黄辣丁,船钉子,翘壳,鲶鱼,清波,江团,石斑条,岩鲤.....等等,做法大多为红烧,酸菜,泡椒,水煮,清蒸,油炸等家常做法。一个偏僻的小镇,因为有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美食家不惜驱车劳顿从市区各个地方来吃品尝地道的嘉陵江河鲜。

走出草街,只见嘉陵如碧,青山若黛,远处大坝高耸,百舸争流。走过不长的草街,如同穿越一条时光的隧道,依稀间,是谁又在唱起低沉的船工号子?一队商旅,正赶着满载货物的骡马,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草街客车站,从这里坐车回北碚,结束一天的行程,这次本计划去古圣寺,看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的旧址。因为当时已经是下午三点,恐时间来不及,只好等下回有时间再去了。
前一篇:抗战陪都映象志-渝中区五四路
后一篇: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