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2013-09-23 16:09:09)
标签:

十三陵

定陵地宫

定陵

昌平

朱翊钧

旅游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明定陵出土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1957年于定陵万历皇帝头侧的一个圆盒内发现,现为定陵博物馆藏。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
此冠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后山与折角也全用用金丝编成,编织形式同前屋。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口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的确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此冠出土时戴在万历皇帝的头部。此冠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冠后山前嵌二龙戏珠,冠后插圆翅形金折角两个。折角下有金质扁筒形插座,上面有浮雕升龙。 
       
此冠虽以细竹丝编制而成黑漆,但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堪称精美华贵。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凤冠
      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的金锭
     金锭,定陵出土的基本是两头翘,中间凹,似船形。出土金锭有大小之分,大的重十两(实称370.5~380.5克);小的重二两、三两(实称71~111.5克)。成色有标明足色金者和九成色者两种。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的银锭


       银锭,银锭分伍拾两(实测1840克~1878克)、叁拾两(实测1093.5克~1145克)、贰拾两(实测725克~745.5克)、拾两(实测363.5克~373.5克)四种。全部为束腰形,五十两者正面下凹,周边有凸棱,背面凸鼓;三十两、二十两、十两者正面中心部分稍凹,两端呈弧形凸起,背面稍鼓。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部分陵区建筑遗迹的石制构件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万历皇帝玉带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明定陵出土大碌带


     大碌带,出自万历皇帝棺内,据带下黄色绢条上墨书:“宝藏库取出大碌带”而得名。带是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皮革一层制成,带上缝缀二十块镶宝玉饰件。每一金饰件均为扁金制成的缠枝花形金托,托正中镶祖母绿一块,四周嵌石榴籽红宝石91块,残朽珍珠4颗。其中,体积最大,价值最高的宝石是祖母绿。定陵出土的大碌带上的祖母绿宝石,色绿,透明,品种极为名贵,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金枕顶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镶珠宝金带饰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花丝镂空金盒玉钵,白玉制成,高4.2、口径10.8、底径10.4厘米。敛口,圆鼓腹,平底。腹部饰变形凤纹,爪持灵芝。盂底有圆形木托。并配以金盒,整体纹饰以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为主。底外壁刻铭文一周:“大明隆庆庚午年银作局造八成色金盒一个,碟全重二十八两六钱”。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孝靖皇后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
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十三陵陵区部分建筑遗存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的酒器,皆为纯金十三陵探秘(3)-部分定陵出土文物

-     冕,是皇帝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时戴用的礼冠,定陵共出土两顶。冕的形制近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冕的上部为冕板,呈前圆后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冕的前后各垂有12旒,每旒12珠,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一天的12个时辰和一年的24个节气。在明代,旒的长度及鼻,用意“蔽明”,表示王者不是非,不视邪,冕的两侧还有充耳,意在“塞明”,表示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