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汇语义学理论》评介

(2011-10-07 16:02:20)
标签:

词汇学

书评

杂谈

分类: 语言学研究

 

1.0 引言

词汇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问,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语言学分支学科。“Lexicology”(词汇学)一词早在1801年就出现在文献中。(汪榕培、杨彬,2011)词汇学研究词的音、形、义及使用等各个层面。词汇语义学是词汇学的重要分支,因为“语言中词汇的功能就是表达意义”。(Halliday & Yallop, 200724)近年来,词汇语义学在西方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D. A. Cruse1986)的里程碑式的著作Lexical Semantics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集,如Jackson1988)、Singleton2000)、Lipka2002)、Behrens & Zaefferer2002)、Cuyckens et al.2003)、Halliday & Yallop2007)、Hanks2008)等。国内语言学界对词汇语义的关注越来越多,以词汇语义学命名的专著有王文斌(2001)等。

词义是相当复杂的系统,需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在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的当下,有必要对词汇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Dirk Geeraerts所著的《词汇语义学理论》(2010)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2.0 内容简介

除了引言和结论之外,该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别介绍了历史语文语义学(Historical-philological Semantics、结构主义语义学(Structuralist Semantics)、生成语义学Generativist Semantics、新结构主义语义学Neostructuralist Semantics和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第一章,历史语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发轫于19世纪初。历史语文语义学是其第一个发展阶段,1830年起一直到1930年左右。这段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语义研究的历史取向,主要研究词汇意义的演变,包括词义辨识、词义变化及释义。由此产生了许多对词义演变机制的分类,如词义泛化、词义收窄、词义升格、词义降格、词义转移、隐喻、转喻等。

历史语文语义学有三大传统:词源学、修辞学和词典编纂。词源学以意义的比较为基础,往往不考虑词形的演变,倾向于在同一语言中寻找词语之间的联系。有时为了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对词语意义进行重构,结果导致一些舛误。修辞是古代学问“七艺”之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一定目的,特别是以劝说作为目标的技巧。从现代的角度看,可以把它与写作和演讲相比。修辞学传统诞生了各种修辞格,对词语意义表达的各种文体效果都有讨论。早期的双语和单语词典为词汇语义研究提供了语料和范例。虽然大多数的历史语文语义学文献已经被人们忘却,不少著作是用德语和法语撰写的,影响力不大,但这些研究传统的价值却是不容低估的。基于经验的、重考证和对比的方法既便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很难得的。

       第二章,结构主义语义学。1930后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从索绪尔那里获得灵感,摒弃了历史语文语义学的原子(微观的)的研究方法,认为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其所处的位置关系,语义分析应当把意义之间的关系置于大的系统中加以观察,语言描写应当是共时优先于历时。本章主要讨论了结构主义语义学的三大代表性理论模式,即词义场理论(Lexical Field Theory)、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和关系语义学(Relational Semantics)。

词义场理论认为,词库中表达的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意义聚合在一起形成许多意义“场”,这些词义场又聚合成若干更大的词义场,各词义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为现实的某一领域提供概念结构。如applebananaorangepearpeachgrape等构成fruit的词义场,而fruitmeatvegetablegrain等又可以组成food的词义场。词义场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语言的变化,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时,词义场理论还可以用来说明不同语言分割某一语义范畴时的异同。成分分析法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代早期在欧洲和美国各自发展起来的,借鉴结构主义音位学中通过区别性特征对音位进行区分的方法,对词义场内部各项根据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描写。如对亲属关系的区别性特征包括性别、母系或父系、辈份等。关系语义学是对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描写。关系语义学中经常被讨论的意义关系有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等。对语义关系问题贡献最大的当属Lyons1977)、Cruse1986)、Murphy2003)等。

第三章,生成语义学。1960 后,部分结构主义语义学方法特别是成分分析法被生成语法所吸收。在词汇语义学发展史上,这是一段关键时期,开始把语义形式化,成为形式语法的一部分。同时,生成语法的心智主义取向引发了对词汇语义的心理学探索的兴趣,把语义同人的认知能力联系起来。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坚持结构主义思想,更重视词汇意义的形式方面。

Katz & Fodor1963将成分分析引入了生成语法,同时增加了在形式语法背景下对意义的描写和对意义的心理现实性的重新关注,提出了如何对意义充分描写的新标准。其模式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置于生成语法的框架内,结合了心智主义的语言哲学思想,采用了形式化的描写手段。在生成语言学早期,Chomsky1957)的Syntactic Structures里没有语义的位置,仅仅涉及音位和句法要素,对语义则不加考虑。Katz & Fodor证明了形式化的语义描写可以放入生成语法的框架内。Chomsky1965)在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里就加入了语义内容,即后来所称的生成语法的标准理论。

第四章,新结构主义语义学。新结构主义语义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义学的一些思想(如对语义成分的分解和对语义结构的关系描述等)基础之上的一些理论模式,这些理论同时关注了生成语义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即语义形式化的可能性以及语义同认知的边界问题。

这些理论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成分取向的。如Wierzbicka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范式(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摒弃了意义成分源自一个词汇场中相互对立的关系的看法,而是假定存在一套普遍的语义元素(semantic primitives),所有的词都可以通过语义元素加以界定和解释。同样采用这种拆解式方法的还有Jac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Conceptual Semantics),Bierwisch的双层语义学(Two-Level Semantics)、Pustejovsky的生成词汇理论(Generative Lexicon)。第二类是关系取向的,如WordNet项目和Mel’čuk的词汇功能范式。WordNet是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George MillerChristiane Fellbaum等以语义关系为基础创制的词库。WordNet 最早是为英语研究编制,目前针对其他语言的语料库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例如EuroWordNet就是一个多语语料库,包括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爱沙尼亚语等。Mel’čuk提出的意义-语篇理论(Meaning-Text Theory)把能够相互联想的比较宽泛的语义关系称为词汇功能(lexical functions),共区分了60 多个词汇功能。目前该理论主要应用于俄语和法语的研究。

第五章: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反对语法自治的观点,是以心理和认知为导向的语义学理论。“从发表的成果数量来看,这差不多是当今词汇语义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Geeraerts, 2010xiv

认知语义学将历时与共时、语义学与语用学、形式与意义、语言意义与百科意义融入统一的理论体系,坚持体验观、百科观、语境观,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词汇意义进行研究,采取基于用法的研究路向,对词汇语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作者看来,认知语义学对于词义研究的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框架语义学、词义演变的认知解释。这四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认知语义学对语言的基本观点,即语义在语境中具有灵活性,意义属于认知现象,超越词语本身的范围,意义识解涉及视角化等。

原型范畴理论发轫于心理学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基于原型的多义结构是辐射网络模式(the radial network model),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同原型意义及各个意义之间相互链接。在原型研究中,还应该考虑社会规约在词义建构中的作用。隐喻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被视为是人类思维的方式,成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喻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人们认识到转喻像隐喻一样,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一种心理机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建构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认知语义学是语境化的理论框架,意义的建构基于人们头脑中的框架和理想化认知模式。词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语义学对历时语义有着特殊的兴趣,关注词义演变中的规律和限制。

3.0 简要评价

该书作者Dirk Geeraerts是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语言学教授,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ICLA)会长(1999-2001)。Dirk Geeraerts出版了一系列词汇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著作,其中The Structure of Lexical Variation1994)、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 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1997)、Words and Other Wonders2006)、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Geeraerts & Cuyckens, 2007)都是被广为引用的经典著作。作者对词汇语义学的发展了然于胸,高屋建瓴,代表了欧洲词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综观全书,其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传统、沿革及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

20世纪末开始,尤其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词汇研究在西方(尤其在欧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词汇学开始在现代语言学领域里取得一席之地。但自Cruse1986)之后,还未见有对词汇语义的纵览式的研究,该书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采用了历时的视角,将各种不同的词汇语义学理论置于一个历史发展的时间轴上,19世纪初现代词汇语义学兴起一直追踪到其最新的发展,呈现了词汇语义学的全貌和研究现状。该书的五章分别对应的是五大主要研究路向,对各个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词汇语义学发展史上重要著作以及各个理论时期的代表性人物都做了全面客观的介绍,条分缕析,深入透彻。作者不仅对词汇语义学的主流研究浓墨重彩,对一些推动研究发展的名气不大的理论流派也不吝笔墨。

第二、清晰阐明了各种词汇语义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与传承关系。

该书并不是对各种词汇语义学流派的简单列举,而是对各种理论都做了恰如其分的点评,各种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和剖析。对各种理论的优势及问题和招致的批评也是如实地展现出来。同时讨论了各种理论模式之间继承、发展、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复杂关系。作者用下图对主要词汇语义学理论的联系做了恰切的说明。

http://s16/middle/6c860dd9haeb0e3c7b1af&690
 

 

Geeraerts2010276

作者着力要证明一点,那就是先前的研究对后来的研究会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任何新理论的提出都不是无源之水,都要从学术传统中获得启示。例如,当前十分流行的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的很多思想是源自于历史语文语义学中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传统。首先,二者都强调意义是概念化的产物。第二,二者都坚持意义的百科观,词汇意义不是自主的现象,而是跟个人、社会、文化、历史等经验密切联系。第三,二者都对词义的灵活性和一词多义的机制感兴趣,历史语文语义学的视角是历时的,而认知语义学也从共时的角度讨论。隐喻和转喻也是历史语文语义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当时的学者已经指出,修辞性的比喻不是为使文章华丽而有意增添的修饰,而是自然语言所具备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认知语义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生成语义学的基础。从事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众多知名学者George Lakoff, Charles FillmoreRonald Langacker等都曾有生成语义学的研究背景。

第三、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前景做了预测和展望。

基于该书对词汇语义学历史发展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词汇意义的研究的趋势是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独立于语境走向依赖语境,从描写走向阐释。对于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最新阶段认知语义学,作者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拓展的方向。首先,与心理学的联系可以加强,特别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和范畴化研究应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第二,词汇社会语义标准的建立以及词汇语义的社会变异研究尚不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因素在语言意义中的作用,研究范围就会进一步扩大。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相符合的。第三,在文化认知模式和概念隐喻等的研究中,应对其历史演变更加重视。如对于新奇隐喻和死喻的区别,就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答案。第四,基于用法的研究方法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作者特别指出语料库方法将会更多地在认知语义学中发挥作用。认知语义学一直宣称其本质是基于语言使用的理论模式,若不从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采用适合分析语料的方法,就很难做到名副其实。(Geeraerts2006)事实上,语料库方法对于词汇语义学的任何理论模式都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能够为词汇研究提供无可比拟的实证基础。语料库中包含的海量的语料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总会对对词汇语义研究有所裨益。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词汇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在进一步增强。“词汇研究从语言学家们的‘继子’变成了‘宠儿’”。Behrens & Zaefferer2002i“词汇语义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必将成为一门显学,并在语言的教与学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王文斌20098

该书内容丰富,分析精当,紧扣主线,并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来比较各种语义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了解词汇意义的本质又更近了一步。读者通读全书,可以获得词汇语义学发展的非常清晰的脉络,也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研究传统进行深入的研读。每一章后面都有大量的深入阅读书目,这些推荐的参考书目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相关的研究。可以说,该书是任何从事词汇语义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人不可错过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限于篇幅,该书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评述并不是面面俱到,其重点放在了理论和描写语言学,对词汇意义的探讨未包括诸如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词典学、计算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各种视角对词义的研究,也未涉及词汇的教学。词汇语义的多视角探索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该书仅是在西方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词汇意义的讨论,语料限于英语、德语和法语。事实上,其他国家的词汇学研究成果,如俄罗斯的英语词汇研究以及我国汉语界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同样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的汉语词汇研究应该走出国门,与西方学界展开交流和对话,共同为探索词汇的意义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Behrens, L. & D. Zaefferer. (eds.). The Lexicon in Focus: 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Current Lexicology [C]. Berlin: Peter Lang, 2002.

[2]      Chomsky, N. Syntactic Structures [M]. The Hague: Mouton, 1957.

[3]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5.

[4]      Cruse, D. A. Lexical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Cuyckens, H. et. al. (eds.).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exical Semantics [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3.

[6]      Geeraerts, D. The Structure of Lexical Varia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4.

[7]      Geeraerts, D. 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 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 [M]. Oxford: Clarendon, 1997.

[8]      Geeraerts, D. Words and Other Wonders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6.

[9]      Geeraerts, D. 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  Geeraerts, D. & H. Cuycken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  Halliday, M. A. K. & C. Yallop. Lexicology: A Short Introduction [M]. London: Continuum, 2007.

[12]  Hanks, P (ed.). Lexicology: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ume 1-6) [C]. London: Routledge, 2008.

[13]  Jackson, H. Words and Their Meaning [M]. London: Longman,1988.

[14]  Katz, J. J. & J. A. Fodor. 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 [J]. Language, 1963, 39: 170-210.

[15]  Lipka, L. English Lexicology: Lexical Structure, Word Semantics and Word Formation[M].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2002.

[16]  Lyons, J.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7]  Murphy, M. L. Semantic Relations and the Lexicon: Antonymy, Synonymy, and Other Paradig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  Singleton, D.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London: Arnold, 2000.

[19]  汪榕培、杨彬. 高级英语词汇学(2)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0]  王文斌. 从词汇学研究走向词汇语义学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 (2): 3-8.

[21]  王文斌. 英语词汇语义学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