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联:从驱邪祛病到春节喜庆氛围的文字表述和渲染

(2011-02-01 16:40:57)
标签:

静水深流--闫平

春联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化娱乐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比如“爆竹辞旧岁玉兔毫毛生紫气,华灯迎新春金龙捷足入青云”、“年年过年一年一个样,岁岁登高一岁一重天”、“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剪刀裁出春夏秋冬四季文章,笑脸迎来五湖四海九洲宾朋 横批:生意兴隆”等等。
  所谓春联,流行辞书的解释是“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实际上,春联经历了从驱邪祛病到春节喜庆氛围的文字表述和渲染的变迁。
  宋代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在那首脍炙人口的《元旦》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其名字挂于门上以驱鬼避邪。“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出现于五代时期的写在桃符上的词句。据《宋史》记载:每岁除,后蜀主孟昶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964年孟昶所写的这幅春联,被认为是“流传下来的第一幅春联”。
  由此可见,春联自五代后蜀开始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是依附于桃符而出现的,仍然有驱邪祛病的用意,但毕竟是向对联方向发展了的。其后改书于纸,便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一般来说,一幅好的春联,不仅要求书写有章有法,文字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而且还要求在内容上写景抒情、言志教民,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借此切实感受到年节欢乐喜庆和欣欣向荣的气氛。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新年元旦,春联已经成为春节重要的标志符号和传播娱乐喜庆内涵的主要载体之一。
  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赵东玉认为,宋人王勉夫《野客丛书》及周密《癸辛杂识》等书中,都收集记述了不少当时人题写在桃符上的词句,基本上都是字数相同的两句式,其中有的已注意对偶和工整,内容上也渐渐脱离了驱邪的范围,以喜庆娱乐和教化为主。
  到了明代,春联已脱离桃符的形式而独立存在,形成了以红纸为载体,书写吉庆语贴在门上的春联习俗。资料记载,明末“吴俗每逢改岁,必更易红签,以吉语书门”。与此同时,桃符并未一下子迅速退出春节的舞台,而是仍旧与红纸春联并肩流行了很长时间后,才渐渐消失。
  而春联则以其喜庆娱乐的形式和符合民众审美心理和习惯的内容,围绕着春节的主题而不断丰富完善。时至今日,春联仍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为春节喜庆表达和渲染的文字符号,成为春节节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