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作品分析报告(《幼儿园》张以庆)
(2012-06-16 10:48: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录 | 
本文为电视专题与栏目期中论文,敬请批判指正~~~
[1]纪录片作品分析报告
一、作品简介
片名:《幼儿园》(Kindergarten)
编导:张以庆
上映时间:2004年
片长:70分钟
剧情简介: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拍摄过程及获奖记录: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二、创作者简介
张以庆,北京人,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幼儿园》等。
三、作品分析
1) 
根据张以庆编导的访谈记录,可以看出《幼儿园》主题的确立是在创作中不断丰满和逐渐成形的。可以说,这么漫长的蹲点拍摄,在张以庆编导看来,现实逐步颠覆了他对孩子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他主题的表达。
在片头,伴随着音乐,两行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慢慢的出现。可以说,这两行字简单而又清楚的表达了这个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孩子的世界(我们成人的世界)。
2) 
个人觉得《幼儿园》是采取的结构不太明显。貌似按照板块结构进行剪辑,纪录片里的孩纸有着社会的复杂,同时也有着社会的善良。虽然幼儿园里都只是孩子,但是,他们的世界其实就是成人的世界,而且无需折射。每一段看似独立,但是并不独立,每一块都有着自己的线索,都在集中体现一个主题。但是在一部分记录之后都会有采访、提问等环节插入,这样又好像是交叉结构,一条纪实的线,一条访谈的线。每条线看似分散但不独立,都遵循着一个主题——记录真实的孩子们的世界。
或许,就像我们不能用一条线或几条线将世界的脉络理清,也不能泾渭分明地将世界划分成几个版块。因此,《幼儿园》这样一部透过孩子们的生活及思想来折射整个世界的纪录片,也不能简单地用线性结构或版块结构来表达。《幼儿园》的结构看似杂乱无章,恰是与片子的主题思想保持一致,即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3) 
|   | 景别、摄法 | 画面内容 | 镜头长度 | 音乐、音响 | 解说词 | 
| 1 | 中景 | 两小孩打架 | 10秒 | 孩子的嬉戏声 |   | 
| 2 | 中景 | 打输了小孩在哭,打赢了(蓝衣服0的若无其事 | 11秒 |   |   | 
| 3 | 中景 | 另外一个孩子(之前旁观的,黄衣服)打之前打赢了的孩子 | 2秒 |   |   | 
| 4 | 中景、摇摄 | 被打的(蓝衣服)去找打人的孩子(黄衣服) | 5秒 | 孩子的嬉戏声 |   | 
| 5 | 中景 | 打回来,老师介入 | 4秒 | 孩子的嬉戏声 |   | 
| 6 | 中景 | 插之前打输了孩子在哭 | 9秒 |   |   | 
| 7 | 中景 | 好多小孩打那个之前打赢了孩子(蓝衣服),但是遭到反击 | 7秒 | 孩子的吵闹声 |   | 
| 8 | 中景 | 女孩自己玩 | 3秒 | 哭声 |   | 
| 9 | 中景 | 红衣服男孩向众孩子讲述最先打人孩子的事情 | 7秒 |   | 把别个飞飞的脸这里打破了,流血了, | 
| 10 | 近景 | 老师教育最先打人的孩子(蓝衣服),威胁要送他去小班 | 7秒 |   | 刘老师请你把你的小板凳放好,书包拿着,衣服拿着,就到小班去,好不好?去—— | 
| 11 | 近景 | 蓝衣服小孩哭着拒绝 | 17秒 | 哭声,老师的话语不清楚的飘来 | 嗯,我不去。我不去 我不去 我不去 | 
| 12 | 中景 | 蓝衣服小孩在哭,红衣服男孩帮助老师拉他走 | 8秒 | 哭声,孩子们的声音 |   | 
| 14 | 中景 | 蓝衣服小孩烦躁的打红衣服男孩 | 6秒 | 哭声 |   | 
| …… | …… | …… | …… | …… | …… | 
|   | |||||
4) 
l 
l 
l 
l 
l 
l 
四、总体评价
《幼儿园》的整体感非常好,看似杂乱,却在不经意的结构中,延伸着主题。在平淡中,在人人都可以见到的事实中,找到了人人都没有看到的东西。它穿越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直抵生命层面。
《幼儿园》,在图像、拍摄、音乐的配合等方面,表现得优美、和谐,在此张以庆用电影的手法把这部纪录片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极至。
《幼儿园》或许有些编导的情绪掺杂在里面,或许有人认为它是介于纪录片和艺术品之间的作品,或许……但是,我想说,子啊这个包容的世界,我们为何不能为艺术、创作多开放点,多包容点呢?
 
[1] 因本人学识浅薄,分析能力有限,如有纰漏,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蛮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