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道:一瓢而静谧的萍湖村

(2018-09-15 21:08:26)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分类: 青璜走吧

品读《游洋志》,行走瓢湖

古时的瓢湖南仰越王山,西傍螺峰山,北靠东山,东依霞溪。其管辖上萍湖、萍湖及下萍湖,即如今梨坑村、萍湖村、前埔村、广山村。

萍湖村位于庄边镇驻地东南部3千米,靠近莆炎高速庄边站出口,毗邻庄边和前埔两村,其中郑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70%2016年萍湖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述说瓢湖由来

瓢湖,古时属武化乡广业里,位于戴云山支脉杉溪下游的山间小平原。因瓢湖北山涧水冲击下畲洋形成一湖,形似瓢状,故名瓢湖;湖面生长薸草,故名“薸湖”;因莆田方言“瓢”与“萍”近音,故亦曰“萍湖”。

闲游瓢湖溪话古陂

《游洋志·形势志》记载:瓢溪趋赴,湘水萦迴。山川之秀,千态成状。

瓢(萍)湖溪在萩芦溪上游,处在庄边与宝阳之间,长约5公里。发源于长寿杉溪与发源于大松岭的大松溪之水穿越瓢湖,村分为南北两岸,南面多为人居,而北面则多为良田所在。漫过曲潭陂、圣钟潭陂、郑雇陂与后洋陂,顺流直下,在西潭角来个急转弯,分为两水,中夹一洲,洲称门前坡,汇流潭坅过永贵桥遗址,与湘溪合为大溪而东去。

《游洋志·湖志》载:钟湖  每遇风雨晦冥,则钟或隐隐有声。旧传越王金钟飞降於此,故名。在愁云惨淡风雨阴霾之天,才有人偶而听到隐隐的钟鸣之声,钟声凄凉哀怨。不知何故,碧波荡漾的钟湖(圣钟潭)至今罕有人下潭游泳。

《游洋志·陂志》记载:“郑雇陂在广业里瓢湖。明天顺间,乡进士郑球雇工创筑,注水垦田,故名郑雇。馀三陂皆用水车驾水,其法得自球始:广东作教谕,图其形以归,仍令田夫往观其制,遂仿其机轴驾水,由是地之高悉得垦以为田。水车之法制盖始于此。其馀三陂者即曲潭陂并圣钟潭陂,及后洋陂是也。”

 

站在萍湖桥上俯望郑雇陂,陂高约3米,长80多米,上窄下宽,陂面宽4米,陂基宽10多米,呈梯形,陂面形成一人工湖。水面直延抵至圣钟潭陂。陂南一大引水渠。渠长约2公里,渠水浩浩荡荡,灌溉着萍湖村、前埔村四百多亩良田。

600多年洪水冲刷,陂身仍保留明代的风格,可谓是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与郑球的筑陂智慧技术有关。他首先选址确当,坝陂均选在水流平缓、宽阔地段;其次石料就地取材,全部采用溪中鹅卵石;最后陂基是用当地松木,俗语说“松木干千年,湿千年”。

养在深山人未知的郑氏古厝

拟田园乐

彭汝砺

买田何须近郭,

作屋却要依山。

青松共我纵始,

白鸟随人去还。

萍湖祖厝(郑球故宅)

“南湖世第”俗称萍湖祖厝,亦是郑球故宅。《游洋志·明乡荐志》记载:“永乐十五年丁酉:郑球(号平水,瓢湖郑氏六世,尊称水车仙师),萍湖人,一百三十九名。台州教授。习《春秋》。”

 

祖厝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进七间厢,加上二重护厝,土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二段脊,高低檐。听郑秉枢说:“地卜螃蟹穴,正厅位于穴眼点,屋后一片杜楦树林中有两块黑色巨石的顶端呈眼状似螃蟹眼,屋的左右的小山峦向内弯曲似螃蟹大脚。”

大厝的前方是一个门形大埕,埕墙两角置坐势石狮一对,它孤独地守望什么。大门顶端挂“南湖世第”匾,大门门联:“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第二重大开井,是用条石砌成的,底面正中用青色条石铺成直长方形,据传先祖叙荫,才有特建的。从大埕登五级石阶进下厅;穿过大天井,登上五级石阶,进入中厅;再穿过大天井,登七级石阶,进入正厅。从大埕往里望,呈现层次感,象征着步步高升。

 顶厝郑鼎故宅

《游洋志·明乡荐志》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郑鼎(瓢湖郑氏十四世,江南知苏州)字起祚。萍湖人,由兴化府禀生中式,第七名。”

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坐南朝北三进七间厢,加上二重护厝,土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第二重大开井,天井前后井壁上做高浮雕折枝荷花为搁栅托座。中厅挂“贡元”匾额,上款:“敕命提督学院廉政使XXX加二级记录二XX  为”、 下款:“丁丑科岁进士郑天和  立。道光壬辰年王书谷旦”。

香火萦绕的萍湖宫

 

2010年因向莆铁路被拆迁至西潭古湾边,从“瓢湖祖庙”分出一宫,建于楼下洋。宫坐北朝南,二进五间宽,下临萍湖溪圣钟潭,前左侧临溪古树娑娑,溪水流经宫前。主殿中帐奉祀刘府元帅、高公圣侯、忠顺圣侯、林公圣侯和齐天大圣五尊神像;左帐供奉吴圣天妃;右帐奉祀卓公圣侯;中帐前公案上立祀江将军和吉祥大将及虎爷。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后期,萍湖宫被辟为政府粮仓,储粮几千担,为莆田山区最大粮仓。1949年初,为迎接全国解放,闽中游击队夜袭萍湖宫,发动数千群众抢粮。

《游洋志》载:“旧传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乡人至则卓氏合家死,乃皆为之殡, 仍砌墓一所,立庙一坛,使之庙食百世。遇灾厄祷之无不应。朝廷闻之,封‘忠顺圣候’”。

山青水秀蕴人才辈出

溯源唐五代光州固始人南来僻地,卜居瓢湖,陈姓人口居多且有文化,是开发兴村的创始人,宋代出现光禄卿陈铸、尚书陈靖。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郑樵的伯叔太学生郑邦荣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唯有郑氏世代,都有一名或二名科甲蝉联,最高进士,最低秀才。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大理寺卿郭尚先之子郭篯龄携带眷属仆役等入住憩园;清咸丰元年(1851年)泉州总兵李逢时之妻郭宜璋挈家眷来萍湖借住胡姓府第等。由于官宦人家进住瓢湖村,时有其亲戚朋友、官府人员、游学士人、求学童孺等来往于萍湖。雅誉全莆,使萍湖广为知名,许多商贩、货郎担都争到萍湖兜售,因此,当地流传有“萍湖不算山里,田尾不算城里”之说。

结束语

 

落日余辉的溪面上渔舟唱晚,唱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乡亲荷锄挑担,门前坡羊欢牛叫,仿如桃花源里,一幅田园牧歌。附近有越王峰巍峨的烽火台,展示着沉沉的岁月;南峰书堂朗朗的书声,读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等。这里总让我拥有静谧之心,仿佛进入一座音乐殿堂,阅读一本好书,品茗一杯清茶,更何况亲山亲水有亲人,心理的喜乐早就溢满胸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