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一年,春天来的较早。在我满月的前几天,北京已经刮过两三次大风。是的,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住它。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黑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飞向天空。半空中,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阳光。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
…………
以上节选自老舍的《风》,这个景象我这年纪(三十来岁)的人应该都不陌生,那时北京的春天是沙尘暴的季节。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却不是沙尘暴,而是在那个季节的一次暴雨,雨水混合着泥沙落在地面上,早晨上学的时候自行车车座上结了厚厚的一层泥巴壳。我用车座下面塞的抹布擦了半天还是不行。
我扯这个其实只是想反驳“现在环境越变越差了”这种悲观说法。
(实际情况是一直都很差这种更悲观的说法才对吧?)
上面这句是忍不住要欠的……
我是想说自从人类开始(工业?)活动以来,环境就一直在变差。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对改善环境的努力就从未停止过。就拿北京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最开始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觉得满城烟囱是工业化、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后来不也果断禁止了土法炼铁炼钢,强调可持续发展么。
这是很乐观的说法。但不够。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实际上总也避免不了在修正了一个问题之后出来新的问题。
有风沙我们治风治沙,空气中硫化物含量超标我们治硫,PM10.0少了,可是PM2.5多了。等PM2.5治理完了呢?PM0.125会不会更糟糕?
不好说。
昨天晚上那条微博回复里有个朋友问我,现在雾霾的产生和治风治沙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有,理由是最近几年无论春天的风沙,还是冬天的冷空气,光临帝都的频率好像都在下降,空气流动的变缓感觉上真的不太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呢。
然后有环境专业的小伙伴回答说不仅如此,原先风沙的侵袭其实在某程度上还能够中和大气层中的有害颗粒物。
不明觉厉!果然人类对科学的掌握还浅薄着呢。
话又说回来,“还是武天老师是世界第一的时候好啊”这样的感慨也不靠谱。要知道之前世界上各大城市发生的环境污染灾难,那是当即就库嚓库嚓死过人的。现在总比那时候好点吧?医疗技术也在发展不是么。
别的不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一直在提高这总是事实吧?以此为动力的话,再怎么着也不会越变越差的,从心理学来说这不对嘛。
去年我对雾霾这个事儿就发过微博,今年我还是一样的态度:
沙尘暴治理好了,硫化物治理好了,PM2.5也会治理好的,未来再有什么奇葩污染物也一样能治理好。
那这段时间咋办?
少抽点烟,少开点车,少吃户外烧烤,少打嗝放屁,但尽人事呗,总比什么都不干好点。
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