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词类活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分类: 教学设计 |
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词类活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1.明确考点
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3.“怎么考”
单独设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2013年安徽高考: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比如,江苏卷: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4.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掌握方法
一﹑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二﹑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
如:
(2)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句子六种成分
句子成分作用
(定)+主+〔状〕+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我‖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
第二步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与谓语部分的中心词——谓语;
我 ‖ 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
第三步分析有沒有宾语及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成分。
我
(3)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2.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3.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4.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4)句子成分划分方法:
-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重难点解决过程
三.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
•
•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以小易大
小学而大遗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常在于险远。
(三)数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数词“一”看作名词:一座山。厝:安放、放置)
总结:从句子成分来看,凡是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活用为名词。
四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吾师道也《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
往往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练习: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3、策蹇驴,囊图书。
4、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
战之士。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火尚足以明也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数词用作动词:
例如:
(2)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译文:借道一次就叫过分了,难道可以借道两次吗?]
(3)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总结:从句子成分来看,凡是处在动词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形容词、数词都活用为动词。
五.作业布置
(一)、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二)、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1.函梁君臣之首
5.火尚足以明也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1、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