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大)京剧团的点滴

大连(旅大)京剧团的点滴
选之《忘却不了大大连福兴里》一书的“第七章、老西岗福兴里文化娱乐中心”中一小段
上个世纪50年代,国营大连(旅大)京剧团位于大连黄河街南侧的大同街至长春路地段的中部,即现在大连市房屋交易大楼对面的大连第六中学教学楼的位置。三层办公、住宅两用大楼。门口西侧竖直挂着一块木质《大连京剧团》牌子。主要演员住处较分散,其中有家室的普通角色演员分散住在南、北福兴里大院里。一些跑龙套的年轻演员住在这个大楼里。此时,京剧团有两个演出团队,以周仲博、周少楼等领衔的演出队就固定在大众京剧院,成年累月的演出。另一个以曹艺彬、张铁华等领衔演出队在天津街百货大楼北侧一带的实验剧场演出。偶尔我也见到过曹艺彬、张铁华在大众京剧院客串演出。
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传统京剧。如:《岳飞传》、《杨家将》、《空城计》、《林冲》、《武松》、《西游记》、《三岔口》等。
每年的“七七情人节”,都能演出《天河配》,给大连人增加节日的气氛。我记忆深刻的是《天河配》中牛郎的舅舅(丑角)的扮演者是一位女老旦客串扮演,她演得喜庆活泼,逗人发笑。她四十多岁,就住在我们南福兴里大院1号的三层楼上。
1960年前后,他们也演过现代京剧如:《红灯记》、《芦荡火种》等剧目,随着社会的政治运动逐日激烈,剧团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后来大众京剧院改为电影院,这时的京剧团在福兴里地区就消声灭迹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都集中精力去搞批斗,也捎带将那些所谓的“四旧”打扫的干净利索,那些说书的、唱戏的、摆摊卖货的及街头卖艺人,全部饿着肚子闹“革命”或者被“革命”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干脆电影也不演了。使福兴里地区这才失去往日的热闹,变得萧条。
从此以后,福兴里地区再没有京剧(包括其她剧种)演出单位的活动,大型文艺演出绝迹了。
直到2004年福兴里地区大拆迁,使老百姓所熟悉的福兴大戏院(大众京剧院、大众电影院)的建筑物也永久停在遥远的过去。
大连京剧团著名京剧大师周仲博的子女找到我述说乡情
2021年5月23日我躺在大连医科大学医院的病床上等待大夫到来,给我办理出院手续时,突然接到从沈阳打来的陌生电话。他告诉我,他是大连京剧团著名京剧大师周仲博的儿子周新政。他的伯父周少楼和叔父周季春。微信网名“双喜”,他在沈阳传媒影视中心工作。他能找到我,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异常兴奋。我在病床上就与他成为好友。
他对我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很想看你写的那本《忘却不了的大连福兴里》” 我说:“我小时候就崇拜周仲博大师演的京剧。”“我小时候是小戏迷,经常爬墙头、溜门缝到福兴大戏院看你父亲演出的京剧。凭着那时的一些回忆, 就将大连京剧团在大众京剧院演出的盛况的一小段写到《忘却不了大连福兴里》书里,太少了。”“我要看那本书,待仔细拜读您的本书及有关旅大京剧团的内容后在与您交流。”
他收到书后介绍他家的情况。“文革后,我家下放到农村,拨乱反正后,就回到沈阳居住。”又说:“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原旅大京剧团的马路对面,就是现在的房屋交易市场那里的黄河街街上,那里有我很多小伙伴,我想找他们。请帮助打听一下。”
他把我当朋友,邮寄来他父亲的剧照两张和一张在天津演出的广告截图。1957年在天津演出盛况
周仲博的女儿就是周新政的妹妹。她的网名“立枫”也与我成为网络好友。立枫:
“我是周新政妹妹,今天看到你的福兴里,使我想起了童年在大连的生活。”
“我会及时关注您的作品”
老人与海:“我高兴见到我小时候所崇拜京剧大师周仲博的又一个亲人(大师的女儿)。你哥哥收藏我的《忘却不了大连福兴里》一书。你可以看下。我们再交流。”
立枫:
“感谢您对我父亲的关注。”
“我那时候仅是个十岁小戏迷。我只能偷着看你父亲和你大伯周少楼的戏。我凭着小时候的回忆写的文章太少。很遗憾遗憾。”
立枫:
“你真说到我心里去了,拜读后我想这一章节加重笔墨该有多好呀!”
她又说:“虽然少,但那段历史己经呈现出来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忘却不了的大连福兴里》一书用十年的功夫近三十次修改而写成的。全书24万字180张插图老照片。联系电话13940841856
作者窦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