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市场兴衰史

(2023-11-15 19:10:53)
标签:

历史

文化

民俗

娱乐

中华市场兴衰史

《忘却不了的大连福兴里》一书“第四章、繁华的商业区”中一段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中华市场是大连西部老西岗福兴里最大的综合性大商场。

1945年大连解放后,福兴大戏院(大众京剧院前身)的马路对面是用一些块木质围挡的待建空地。那有不整齐的破木板围挡。有六个木质大门,其中四个大门分别是临永丰街的中部对着大戏院的、临南福兴里中部、不老街中部、同聚街的中部。另外东部还有从同聚街到永丰街还有两个大门。西部也有两扇大门。有的大门破烂不堪,根本关不上,人能随便进入。场地内没有固定的木板房和砖瓦房,仅有一些地摊和棚子卖东西。场地的东北角有一些临时建起的小平板房,是开小食品店、小饭铺。还有一个放小无声电影的棚厦。那是能容纳二十多人的简易电影棚,我在那里看过卓别林滑稽表演的无声影片。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无声电影,太好笑了。

西部和西北角以卖菜、水果、肉食、水产品及生活小用具和土杂。西南角与同聚街南侧一起都是卖粮食的木板房,主要粮食是苞米面、高粱面、苞米、高粱米、小米、豆饼等杂粮。

1950年以前,它的东南角场地还是黄土场地。有人随便摆地摊,没有任何人会干涉。如:赌博游戏、打彩、拉洋片、看西洋镜、杂耍以及打板数来宝要饭的。

还有那些耍猴、变戏法、和玩小杂技的艺人随便圈一块场地,演出各自的节目。拥挤的人群里还掺杂着掏包的小偷,不时,有人喊起“抓小偷”,人群随之涌动乱成一团。

1950年后,那里已形成初步市场的模样,当时人们就叫它为戏院子市场。也规划了摊位布局,市场内的管理、摊位的安置都较为有序。这些摊位多数自己搭建挡风遮雨的棚厦。同时也混杂有简易平房。

1951年前后,同聚街道南的西段半条街(中华市场南侧对面)也是卖粮食的木板房。一场大火将它烧成灰烬。我还到灰堆里寻找残留的爆米花。后来在那块场地西头盖了一个较大的公共厕所,是那个地区唯一的公用厕所。另外在厕所后侧还建了一个大煤场,供应福兴里地区的居民用煤和烧柴。

1955年前后那块场地上建了砖混一层大厅的市场。公私合营之后,改名为国营中华市场。这样西岗区的西部地区有了一个较大的综合市场。场内的功能齐全。西北部分为水产品摊位,西部卖菜,南部为粮食、肉食,东部为杂货摊,中部为生活用品等。另外南、北福兴里临永丰街的店铺也全是中华市场的门市部。它的范围是很大。成为老西岗区的西部最集中、最大的综合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市场。

1945年到1960年以前,每个新年前后的几个月,市场周围的大同街、同聚街、不老街和永丰街,自发形成街道上的自由市场。街道上没有任何车辆同行,全部是各种卖年货的地摊,卖小吃(焖子等)、卖菜、水果,还有各种年用杂货,如供香,烧纸、灶王爷、过年字画和鞭炮等小买卖。购物的人群蜂拥而至,呈现繁荣热闹的景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营中华市场在原场地重新翻建,盖了一座三、四层大楼(东头为四层、西头为三层),一层为大型综合商场,其它楼层为居住间。1970年刚完工的大楼也有四套住房分配给大连蔬菜公司的职工。

这个综合大商场经营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土杂商品和各种食品。填补了这一地区无大型商业市场的空白,使福兴里地区功能齐全了。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代,市场外周围街道买卖年货的自发市场,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空气中也就消失得不见踪影。

中华市场兴衰史

右侧照片所示2004年拆迁前的华艺舞厅大楼原为中华市场大楼。

上个世纪九十年,改革开放时期。在大同街的车道上,即永丰街至同聚街、再从同聚街至民权街地段,即南福兴里东侧大道上,盖起两座个体经营商业大棚。它冲击了中华市场生意,使其更加萧条。这时有人趁“改革开放”之际,将中华市场改成穷人大乐园——《华艺舞厅》又名《华艺娱乐城》。那里混杂着黄色的糟粕。虽然这里有点瑕疵,但总算是给这一地区增添点热闹。这与解放初期的繁华热闹相比,真是相形见绌。


2004年被拆迁了,使中华市场的寿命定格在三十四年。

作者窦玉祥  网名老人与海     20231112日重发

《忘却不了大连福兴里》一书24万字,书中插图老照片180

联系电话139408418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