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教案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训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学习课文,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多枝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这是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方面,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进行。即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是主导者,通过“导问、导读、导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学习并理解、读通课文。
在学的方面,采取普遍推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话。
五、说教学过程
1.导问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复习上一课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学生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到新课中来。
(1)请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前因: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意刁难他;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
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2、导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我采用导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习第3—5节的时候,我向学生提问:听鲁肃说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可能是假话时,周瑜是怎么说的?学生就会在课文中找出来读:“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我又问:诸葛亮在借箭前作了哪些准备?学生又读:“诸葛亮说:……我的计划就完了。”
在学习第6—9节时,我想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我问:诸葛亮和鲁肃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出发去曹军水寨的?学生就读课文:“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当时那种气氛,我又问:诸葛亮接近曹军水寨时,船是怎么布局的?军士和诸葛亮他们分别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找到读出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天亮了就回去。”接着我很自然地问道:面对诸葛亮的军队,曹操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很聪明,读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最后我再问:曹操知道上当以后,要追诸葛亮,还来得及吗?为什么?学生马上大声朗读:“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
这一环节下来,学生不仅大概了解了课文,而且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领悟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我就开始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了。
3、导思
在学生熟识课文的基础下,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文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别是怎样的?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④你认为通过这件事,周瑜会有怎样的改变?⑤根据曹操的性格,他知道自己上当后,又会怎么做?问题提出后,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这个环节当中,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回答出第①②③题,而成绩优秀的同学,则能够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回答第④⑤题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位学生甚至说出:“老师,诸葛亮也不全是好人,他害死了马谡!”于是,我请那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他知道的三国的故事。这样一来,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石二鸟了。
六、说教学效果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做到了通过课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从某个方面来说,非常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但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原因,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今后我将在这方面努力改进。
《草船借箭》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2.扣住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一、 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二、 检查讨论: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联,发生了什么事?
⑴ 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⑵ 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 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A. 弄清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等,并要求鲁肃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朗读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的话,着重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些什么,还要如何布置草船。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 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诸葛亮在第三天带着二十条草船假装进攻曹军,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叫了弓驽手射箭防御,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带着这些箭驶回去,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周瑜要求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因妒忌而要陷害他。周瑜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接下这个任务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两人的一对一答,你会发现两人的话很有意思。同桌分角色互读,然后说说两人的话分别包含着什么意思。
2. 指名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学生以“周瑜”、“诸葛亮”的身份说说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明知故问,为泄私怨,以公事相要挟,借军情紧急,步步紧逼的心理活动;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四、 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五、 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
1. 鲁肃应邀随诸葛亮一起去取箭,经历的“草船借箭”的一幕使他又惊又叹。他回来后向周瑜讲述诸葛亮的借箭经过,肯定会一一赞叹诸葛亮的一招招神机妙算。
默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高超之处?在自己有所发现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简单的批注;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准备共同讨论解决。
2.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你作为鲁肃,经历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发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巧妙、高超之处?
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A.
准备充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战船、布置草把子,一可以用来迷惑曹军,使对方误以为战船上站满了军士;二可以使对方射来的箭正好插在上面,达到借箭的目的。布置青布幔子,使对方看不清船舱内的真实情况,每条船上的二十个军士是用来虚张声势的。
B. 熟悉气象。诸葛亮安排第三天去曹营借箭,第三天正好有大雾,便于迷惑、欺骗对方。可见诸葛亮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C. 知悉对方。“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D.
布置周密。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他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这样船体受箭的面积大,保证曹军射来的箭不丢失。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这样船上另一侧的草把子上又可射满箭。这样安排布阵,撤退时船不需再调头,顺风顺水,节省时间,及时赶回。
3. 指导学生相机朗读有关句段。
六、 小结课文,深化认识
1.
周瑜收到了诸葛亮如期送来的十万支箭,从鲁肃那里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曹操知道了此事会说些什么?
2.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起得好不好?
七、 复述课文,进一步发展语言。
八、 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
草船借箭
周瑜
派其探听
鲁肃
(气量小)
(正直老实、顾全大局)
妒忌
造箭
请他帮忙
借船和军士
诸葛亮
“借”箭
曹操
(神机妙算)知人、识天
(多疑、用兵谨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