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仅存最大的土佛藏身在太原一处小庙中让人扼腕叹息

(2016-10-12 09:37:57)
标签:

太原土堂寺

全国最大土佛

傅山

全国重点文保

分类: 亲自寻访山西

太原净因寺土堂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韩静

太原市拥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在这纷繁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留下了数不清的文物珍品,除了晋阳城南部的蒙山大佛(北齐)、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晋祠外;太原市西北方向,汾河源头的崛围山一带,尚有不少古建、佛寺遗存,今天要看的就是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净因寺,留存在寺庙中的有一尊土堂大佛,因为建于土堂村附近,故有此说;净因寺主体为明清建筑群,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mw690/001Zbk5hzy75yslcmhG10&690

一 汾河源头净因寺

净因寺,坐落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左右的土堂村。它坐北朝南,东临汾水,西靠崛围山,院落内古柏竞秀,杂树交荫,景色非常漂亮。根据庙里面现存的碑文记载,汉代时寺院后面的黄土塬崩塌,导致附近地面陷裂成洞,洞内自然形成的土丘足有数十丈高,外形酷似大佛;有这番来历,据说山崩现佛皆因这里是佛教净土的缘故,于是众人趁此在这里修建佛寺。

http://p3.pstatp.com/large/32400087aed706ba977

从出土文物考证,净因寺始建于北齐时期,历代屡毁屡建。金代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现存的“晋阳第一土佛”就是出自这个时期;及至明代,又数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

这里和窦大夫祠祠相去不远,可以说是隔河相望。附近的二龙山景色怡人,还建有国家级的登山步道一条,是太原城北一处幽深的寻访好去处。

http://p3.pstatp.com/large/3260008774362edf7f0

http://p1.pstatp.com/large/326000877470ebe09b3

净因寺俗称“大佛寺”,主要还是因为这尊佛比较出名的缘故。佛像为土雕佛,高约有10米。关于其真实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明代的《太原府志》曾经有记载:

土堂寺在城西北40里刘村。金泰和五年建(1205年),旧名'净因寺'内有土洞殊高敞,名土堂,有大佛像。

傅山隐居结茅庐

http://p1.pstatp.com/large/3230008734e23d668a5

而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净因寺大佛始建于汉代。由于明末清初的反清义士、三晋书法家、武术家、杏坛大医傅山先生曾经在这座寺院隐居读书,修行行医过,这里还留下过一首描绘土堂大佛的诗作《土堂杂诗》:

冬山静如睡,亦不废秀美。

树外明一河,寒月与逶迤。

幽人眠偶迟,独赏其如此。

傅家是于明朝正德十五年从现在山西忻州的顿村迁居到山西太原西村的,这一带也对对傅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他还写过一首《西村》:

西村带河曲,十月停秋光。

柳箨轻黄雨,莲花老降霜。

村翁负朝旭,野鸭静寒塘。

红饭慰调怒,劝人新豆香。

期间流露出浓浓的回忆故乡的意味。

http://p1.pstatp.com/large/3250003c2ff8c731284

(傅山诗词)

傅山再次来到净因寺,是甲申国变之后的事了,当时明朝已经灭亡,而清朝正在兴起。时针指向1767年冬天,此时的傅山已经70岁了,再次回到这里隐居。他整日身穿朱衣,居住在土穴,独自隐居于这“地绝尘烟远,山高景物清”的土堂村,就住在大佛寺南侧的一排简陋的土窑洞里。

在此期间,他除了作画吟诗之外,还曾接待了西藏的异人意空和尚,两人晤面数日,相谈甚欢,探讨了不少佛学妙谛。傅青主在庙里读书,便有了后来傅山读书处的遗迹。看门的人向山门后右手边的两间厢房一指,便告诉了我们傅山当年写下“老来无事可相关饭后支觥沙草间;野鸟一双红蓼外,垂杨影里看西山”绝妙诗句的地方。

http://p3.pstatp.com/large/3270008768e557b4866

土佛降世当地传

作为全国最大一尊土佛,关于净因寺千奇百怪的传说从来没有停息过。相传在汉代,崛围山附近住着一个靠砍柴为生的农夫和一个放羊的牧童。

每天,樵夫都要登山砍柴,小牧童则在山间放牧。他们两人每天经过土堂村附近时,总能隐约听闻有个声音喊着“快放我出来,快放我出来”一来二去,熟悉了就谁也没当回事,还有时候互相开着玩笑回应它“不许你出来,不许你出来。”

有一天,樵夫和小牧童闹了别扭,小牧童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独自生闷气.他又听到山里有人喊:"放我出来,放我出来。"生气的牧童发了火,吼道“你想出来就出来吧!每天喊什么!”山中竟然有声音传来“快躲开,我这就出来!”。

话音一落,只见山间飞沙走石,顿时山中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尊大佛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此时,祥云升起、云雾缭绕、天空中的五彩云雾笼罩在山顶,后山的山崖上怪柏丛生、枝干飞舞。云雾过后,一尊大佛端坐在悬崖一畔,再看那樵夫和小牧童,两人也相继坐化了,由于大佛是从山中塌出来的,所以佛堂的一半至今还在山崖中,只是前檐盖出了殿堂。

http://p3.pstatp.com/large/32600087714ed98b38b

明朝古建至今存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净因寺重建。重建后的寺院分三进院落,前院原先有龙王庙、戏楼,已经亡佚。中院还现存有天王殿、东配殿和大佛阁。

大佛阁是一处土铸窑洞,高约11米,宽7米,深26米,洞周全为砖砌,洞前建了单坡重檐歇山顶的楼阁,装饰以琉璃剪边。下檐的单昂斗、补间斗齐全,殿中金柱直通上檐。楼上外围设置了勾栏和扇门。

http://p3.pstatp.com/large/3250003c318794ed43e

阁内的土佛高约10米,结跏趺坐于佛坛之上。大佛面目慈祥,呈袒胸状态,双肩有披帛,两手结定印;身后装饰有描金彩绘的背光。整个塑像造型庄重而丰满,衣纹线条流畅,色泽明快。坛下两侧立有胁侍菩萨两尊,与大佛相比比例颇显小,从造型来看属于明代遗物。

http://p1.pstatp.com/large/327000876b37c2ab2b3

http://p3.pstatp.com/large/32300087378dbd35b9a

后院有大雄宝殿,东西置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为三间,进深六间,前后有廊,建筑规格不高,呈悬山顶,琉璃剪边。殿内佛坛上设置有束腰须弥座,主像为三世佛,均结跏趺坐于其上,坛下两旁立有两尊护法金刚像。

东配殿为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内塑观音及十六罗汉像;西配殿为地藏殿,建筑规制与东配殿相同,内塑地藏菩萨、十殿阎君、判官、牛头马面等;倒座内置韦驮菩萨像。

http://p1.pstatp.com/large/3250003c328aa7241db

后院各殿的塑像保存状态基本完好,据说清代曾彩绘过一次,使得原本明朝塑像的风韵稍有减退。其实这也是一处明证,即清朝从无论从工艺还是审美上来讲,都远远无法达到明朝的高度,此观点在各处的塑像及彩绘中多有体现(韩静)。

[亦文亦物]为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首发今日头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