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与心理学 之五

标签:
占星星座彭定軒心理學逻辑 |
分类: 占星学与逻辑、心理学、练金术 |
占星与心理学
量子占星/彭定轩2013年版
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蜕皮效应】
我们知道,蛇类及某些昆虫,在生长期间会定期蜕皮,原本坚硬的表皮,让牠能够适应自然的环境。由于一段时间后,已经「骨化」的表皮失去弹性,限制其不断成长的身躯,所以必须适时脱掉不合适的外衣,使躯体充分扩展。
蛇类及昆虫每蜕一次皮,体积就变大一次,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而外在型态也同时产生变化。旧的表皮脱落,会逐渐长出新的表皮来代替,等到蜕皮一定次数后,完全成熟长大,才算获得靠自己生存的能力。
但是,蜕皮是个痛苦的过程,把原有的外皮蜕去,是疼痛难当的,在新皮长出之前,还要面临行动不便,无法补食的危险,也无法抵御天敌的侵袭。因此生物每一次蜕皮,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但经过蜕皮的痛苦过程后,换来的是新生,是更成熟的生命型态。
在占星学中,【蜕皮效应】就是冥王星的作用,是一种设定在「爬虫脑」的本能,这种本能会引发生物,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中,产生恐惧和危机感。人类会将此种「强迫性」潜意识,投射到外在环境,自我引发恐怖的事件,制造「身心被虐」的处境,饱尝痛苦的成长经验。
如同蜕皮完成的最后关头,不可轻易碰触,否则便有致命危机,冥王星是生存机制中,最敏感禁忌的「保险丝」,一旦启动此种本能,就会透过「自我毁灭」的机制,进入近乎死亡的蜕变过程,在经历痛苦淬练后,方能促使生物激素发挥作用,让完整生命的潜能苏醒。
生物在不断饮食后,维持肉体存活后,也要排泄废物,才能正常运作。蜕去的皮对蛇类而言,已是无用的「废弃物」,冥王星正是生物的「废弃」处理系统,会以内分泌激素的方式,将过往生命中,太过执着依赖的,妨碍「生命进化」的旧有架构,设法排除片甲不留。
因此,冥王星代表生命的韧性,既像引火自焚的「浴火凤凰」,又像「打不死的蟑螂」,拥有异常旺盛的生命力,使人绝处逢生。冥王星舍弃固有腐败的事物,能使旧有模式「彻底清除」,制造出生命新局,彰显「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法则
冥王星带来巨大的精神摧残和现实危机,使生命遭逢「置于死地」的破坏性,如能「大难不死」而重生,就会脱胎换骨恍如隔世,在生存演化中,转化成更高层次的存在。
生物的基本设定,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中表露无疑,在食物链的竞争中,适当的压力对人类的存活与进化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缺乏压力,就会让人类失去奋斗的激情,当然太大的压力,如喧嚣的飞机噪音,对生物就有害无利。
我们发现,在运送鳗鱼时,可以放进几只螃蟹,使鳗鱼为了活命,努力逃窜,增进鳗鱼的生命力,但如果放太多只螃蟹进去,则鳗鱼不被吃掉也被累死!
尼采曾说:「那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壮」满足现状只会固步自封,只有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成长成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也许能保一时的安稳,但从长远看来,终究会被淘汰。「危机就是转机」,制造危机与解除危机,乃是一种「强大自我」的必要过程,这就是生物的「蜕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