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的逻辑 之三

标签:
哲學星座心理學彭定軒占星 |
分类: 占星学与逻辑、心理学、练金术 |
占星的逻辑
量子占星/彭定轩2013年版
晴朗的新月夜空中,闪烁着成千上万的星星,乍看杂乱无章的繁星中,认真观察之下,这里可以「看出」一只狮子,那里可以「连出」一座天秤,似乎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图样,或称模式。西洋占星堪称最古老的哲学理论,是基于「天上如是,地下亦然」(as above so below)的「天人相感」思想上,在人类历史上超过四千年,体系于两千年前完备,依循发展至今。
人类透过占星学的观点,从十二星座的单纯原型,到排出满布符号的诞生盘(Natal
chart),从简单的分类法,到复杂的星盘诠释艺术。无论是西洋现代占星、古典占星或印度占星,各种占星理论派别,依不同的参照数据,都可架构出许多种关于「地球人事」的象征模型,来做分析、推演及预测。
占星学的诞生及发展,可说是基于人类的本能习性,「无法忍受『不确定』的未来」,时时对于自身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怀有探知、预测及防范的心理,浮现出「风险评估」的意识,因而产生「预知未来」的需求之下出现的。
在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数百年间,各派哲学名家辈出,西洋占星在「天人相感」的原始信念下,更奠定其「理性思辨」的哲学逻辑性。原本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或陈述,都可以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是即非的「二元项」来表达。
一、同一律,事物跟其自身相等同,「自己」不能「不是自己」。
二、矛盾律,事物不能同时「是」跟「不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三、排中律,事物只能有「是」或「不是」两种状态,不存在其他中间状态。
例如问说:你今天吃过饭了吗?可用古典逻辑来思考:只能是「有」或「没有」,不可能既「吃过」又「没吃」,不存在任何模糊地带。
不过这一套法则,在人类的生活及行为中,却难以完全适用,因为一般人日常所遭遇的问题,及对事物发展的陈述,常是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的,只能以「模糊逻辑」来表示。
例如继续发问:你吃饱了吗?这时可以回答:吃饱了或没吃饱。如果再问:你吃多饱?这时就必须回答:六分饱、八分饱、十分饱……等。当然关于吃饭的问题,可以只用古典逻辑来思考,只作出「饱」或「没饱」的回答,不理会到底有多饱的问题。
但是,如果换成其他问题,譬如女人问男人说:你觉得我美不美?有多美?你爱不爱我?有多爱?等问题时……这时就只能用「模糊逻辑」来思考并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