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2010-09-16 16:02:48)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设计
    型:音乐欣赏
    级:高一年级
    具:多媒体
    时:一课时
 
教材内容调整说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内容丰富。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接触这三个民族更多的音乐内容,认识其民族风格,特将《独特的民族风》一课调整为两个课时。即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一课时;藏族民歌一课时。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为本单元欣赏教学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1、音乐作品分析
 1)《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流传在呼伦贝尔盟的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漫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印象。
 2)《牡丹汗》是维吾尔族的一首爱情歌曲。歌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劝人们对朋友的选择要慎重,对爱情要专一。
2、音乐知识
 1)长调:一种蒙古族民歌题材。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2)维吾尔族音乐: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因素,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曲和包括歌、舞、乐的大曲《木卡姆》。
  3)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四大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喜爱音乐。高一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初中学习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对少数民族音乐如新疆、蒙古族音乐鲜明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对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歌曲并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爱民族音乐并乐于主动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民歌,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调音乐基本特征。
能够对比出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民族的音乐特点。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长调长调的基本特征。
    2、聆听《辽阔的草原》和《牡丹花》两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难点:主动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体验式,讲授时,对比式,探究式。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 教学流程

 

导入
                  
欣赏《蒙古人》
引入新课
蒙古族音乐
长调       马头琴     呼麦

 

 

新疆音乐
                   

 

 

新疆乐器    欣赏作品   节奏特点
课堂小结
 

 

六、教学过程
 
(一)蒙古族音乐
 
1、兴趣导入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并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歌曲的名字是什么?演唱者是谁?
       问题2:你知道这首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
 学生活动:聆听并思考。
设计意图:引出蒙古族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辽阔的草原》并提出问题。
问题:歌曲在节奏和旋律上有哪些的特点?
   学生活动:聆听并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歌曲音乐特点:节奏自由舒缓、漫长;旋律延绵起伏。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带有长调色彩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深入体验长调的音乐色彩。
引导学生说出长调音乐的基本特点,并且体验带有长调色彩音乐。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介绍长调伴奏乐器(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3、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播放《呼麦》视频,提出问题。
       问题:它有几个声部,是怎样发声出来的?
   学生活动:聆听并思考。
   教师活动:介绍呼麦。呼麦是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技巧,可以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在今年08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演唱比赛中就有“呼麦”的演唱,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喜爱。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目录。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继续探讨民族音乐兴趣。
   教师活动:显示中国地图,并提问。
       问题:在我国西北部分还有哪些省是少数民族集聚较多的省?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新疆音乐。
 
  (二)新疆音乐
    1、兴趣导入
教师活动:新疆音乐你了解多少?欣赏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感受歌曲特点。
    学生活动:歌曲很欢快、活泼。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说出知道的新疆乐器,并出示图片。
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答案)手鼓、铃鼓等。
教师活动:补充答案,并欣赏歌曲《牡丹汗》提问。
    问题:大家仔细听一下在歌曲演奏乐器中有什么新疆乐器。
学生活动:
答案:冬不拉和手鼓
    教师活动:讲授新疆音乐,复习切分节奏。
 

(三)藏族音乐

1。 请学生讲一讲对藏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相互交流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2.   听赏才旦卓玛的《宗巴郎松》

3.   老师简单介绍“囊玛”歌舞音乐特点:藏族的传统歌舞,因在拉萨的布达拉宫的囊玛岗(内室)演出得名。歌曲的旋律节奏舒展、优美典雅,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札木聂、扬琴等

4.              聆听、模唱李娜的《青藏高原

   (四)小结
     学生活动:对比总结出蒙古族音乐和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两段歌曲,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结束语: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每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从而创造了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们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的时代,美丽的西部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着多姿多彩的西部音乐,让我们有机会一定走出去看看,希望这些音乐也能够伴随同学们走过一生,在生活中更加关注民族音乐。布置下节课内容。

 
七、           教学评价设计
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C
B
A
 
课前准备
没有准备,依靠已有知识经验
只大概在网上浏览没有做书面记录
多种途径搜集歌剧资料并有书面记录
 
合作意识
不愿参与合作创编
能参与合作,但不够积极
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
 
学习态度
遇到问题就不想学了
不会时虚心请教,进行再尝试
不会时用心琢磨,进行再尝试,直到成功
 
存在问题
 
 
 
 
 
八、           教学反思
 
     本课从歌曲欣赏入手,用学生们熟悉的《蒙古人》直接切入本课重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为下一步的长调学习做好铺垫。这种由浅入深对知识层层深入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对比欣赏两个民族的音乐,引导学生找出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具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本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出,如民歌与生活的相结合还应深入挖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